本报记者 杜雅楠
通讯员 李大源
“荣获‘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是对我最大的鼓励。”3月6日,唐山市民王晓义手捧荣誉证书,动情地说。
今年70岁的王晓义是唐山市公安局古冶分局的一位退休干部。“上学时,当老师的父亲就经常鼓励我往《中国少年报》投稿。”王晓义说,他陆续在这张报纸上发表了七八十篇稿件。慢慢地,王晓义对写作产生了兴趣。长大后,他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将工作中的新鲜事儿,典型案例等,写成新闻稿件投给《人民公安报》。
2015年退休后,王晓义又被单位返聘了7年。2022年,王晓义发现身边不少同龄人,退休后并没有赋闲在家,而是选择继续在不同领域发挥余热。大家的事迹深深打动了王晓义,他决定用笔记录这些同龄人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晚年生活。
有了想法后,王晓义立刻行动起来,他订阅了不少报刊。只要一有时间,王晓义就坐在书桌前阅读,并将上面的好词好句摘抄到笔记本上。每张报纸,他会阅读两三遍,学习不同的写稿风格,取长补短。如今,王晓义已经记录了整整5个笔记本的好词好句。为了提高写稿效率,他还自学了拼音打字法。只要采访结束,他就会第一时间在手机微信的文件传输里撰写稿件。“熟能生巧,一篇一千多字的稿件,我现在一个小时就能敲完。”
采访报道草根歌手李艳红,快乐之声艺术团,热衷公益的郭书文……近几年,王晓义不是在采访的路上,就是在寻找新闻线索的路上。“获得有价值的线索不容易,得下狠功夫才行。”王晓义除了通过身边的亲戚朋友获取线索,还会通过互联网寻找老年人的先进事迹。“在网上看见线索后,我通常得打七八个电话才能联系上当事人。”王晓义说,每当成功联系到当事人,他心中都充盈着满满的成就感。
2024年8月,王晓义从朋友口中得知唐山古冶区的屈学民,投资3000多万元建造了一座屈原纪念馆。得到这个线索后,王晓义立刻坐着公交车前去采访。“我坐了近半个小时公交车,临近中午才到纪念馆。”王晓义说,当天的气温高达38℃,采访时,他额头上的汗水一直往下滴,采访本上的字都被汗珠洇得看不清了。回到家后,王晓义连夜写出了《屈学民:传承屈子文化 弘扬爱国精神》,这篇新闻稿,很快在《唐山晚报》上发表了。
长时间低头写作,让王晓义患上了严重的颈椎病,他一敲字就头晕目眩。为了不耽误创作,王晓义从一位朋友那里学到了一个“土办法”。“写东西时,在脖子上围一条毛巾,脖子不舒服就勒两下。”王晓义半开玩笑地说,老伴特别担心他的身体,现在,他都是趁老伴外出买菜“偷着”写稿。
暮年笔耕志不休。3年来,王晓义陆续在报刊上发表了50多篇文章。一个个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典型人物,在他的笔下变得无比鲜活灵动。“写作是我的一大爱好,每每提起笔就特别兴奋。”王晓义说,他会继续挖掘报道身边的先进典型,鼓励更多同龄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