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月7日
地点:石家庄市深泽县
人物:王国章(79岁)
王国章自述:刚退休时,生活节奏一下子慢了下来,这让我心里空落落的,不知道每天该干啥。200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彻底改变了我的退休生活。那天,我去拜访一位热爱诗词的朋友。一进他家门,满墙的诗词字画一下子便吸引了我。朋友看出我对诗词的兴趣,便鼓励说:“你文字功底这么好,不妨试试诗词创作,既能打发时间,又能抒发情怀,多有意思!”朋友的这番话,就像一把火,点燃了我心中对诗词创作的热情。
万事开头难。这句话在我学诗的过程中得到了深刻印证。虽说我写公文得心应手,可诗词创作,对我来说是全新的领域。刚开始写诗的时候,我写出来的句子根本不像诗,更像是顺口溜、打油诗,没有韵味。我这人骨子里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为了提高诗词水平,我决定“拜师学艺”。
身边凡是在诗词领域颇有造诣的人,都成了我的老师。为了进一步提升水平,我定期参加各类诗词活动,从别人的作品中获取养分,收获灵感。等活动结束后,我也会和大家保持联系,定期带上自己的作品,找他们帮忙指正。有时为了雕琢诗中字句,我们在一起反复推敲、查阅资料。在大家的悉心指导下,我的写作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同时,我还把《新华字典》当成了“无声老师”。由于我不会讲普通话,在对仗、平仄、押韵等方面存在很大障碍。于是,我频繁翻阅字典,就说写一首描写秋天的诗吧,我想用一个表示“落叶”的词,既要古韵十足,又得符合平仄要求。我在字典里查了“落”“飘”“坠”等好几个字,对比文字的含义、读音和平仄属性,最后确定了“坠”。几年下来,《新华字典》的目录都被我翻烂了,不得不复印一份备用。我还把常用的韵部进行分类整理,方便随时查阅。就这样,在这些“老师”的帮助下,我逐渐从诗词门外汉变成了略懂门道的内行人。
学会写诗只是第一步,要想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09年,在家人的帮助下,我开通了博客,当时我都60多岁了,对电脑操作一窍不通,但为了和更多喜欢写诗的网友互动交流,我决定从头学起。我专门找女儿学习了电脑的入门教程,每天花好几个小时研究,从最基本的开关机、操作鼠标开始学起,一点点摸索。学打字的时候,我每天对着键盘练,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敲,手指常常累得酸痛。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我不仅能在博客上发表诗作,还通过和网友互动,学到了许多不同的创作思路和技巧。
学会使用电脑上网后,我先后在《中国韵律诗歌》《中华大文学》《诗词吾爱》等网站注册了账号,积极参与平台交流。我也不断琢磨如何精准提炼中心思想,精心构思每一篇诗词的谋篇布局。随着经验的积累,我的诗词创作能力逐步提升,质量也有了显著进步。这些作品得到了众多诗词爱好者的一致好评,也让我备受鼓舞。
更让我惊喜的是,老伴在我的影响下,也喜欢上了读诗写诗。2019年,老伴骑车时不小心受伤。养伤期间,我特意把自己收藏的《深泽诗词》放在她随手能拿到的地方。她偶然翻开这本书,一下子就被里面的诗句吸引住了。当时她已是古稀之年,只有小学文化,对诗词创作一窍不通,但在我的引导下,她也一头扎进了诗词的世界。
这几年,我每天都会抽出时间和老伴一起读诗,耐心地给她讲解诗词的格律、意境和创作手法。我还鼓励她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尝试写诗。老伴从最初写打油诗开始,慢慢掌握了诗词创作的技巧。2021年,一本杂志还发表了她的一首诗:“夕阳何惧近黄昏,网络连接妙句寻。煮妇不甘功底浅,勤学苦练谱拙文。”这首诗就是她学诗写诗的真实写照。
现在,老伴和我一样痴迷诗词,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把前一天产生的灵感记录下来,然后才去准备早餐。她常说,诗词让她精神焕发,充满活力,身心愉悦。如今,诗词已经成了我们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和老伴一起讨论诗词创作,互相欣赏对方的作品,共同进步。
退休到现在,我已经写出了几千首诗词,其中1500多首发表在50多家报纸上,还正式出版了两部诗集。写诗不仅让我收获了快乐,也提升了自己,实现了人生价值。未来,我还会继续在诗词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用诗词记录生活、抒发情感,把这份热爱一直延续下去。
(通讯员申德明协助采访)
■记者感言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王国章用热爱与坚持,在诗词创作之路上深耕。这份对生活的热忱、对学习的执着,不仅成就了个人,更感染老伴,让诗词丰富了老两口的晚年生活,诠释了退休生活别样的精彩与价值。
■串门预约
河南郑州的白女士,一直因单身的女儿发愁。下一期,咱们去她家串串门。
■串门回音
老宅出借 谨慎为要
河南郑州李朝云:黄先生因老宅产生烦恼,好在经过他的努力最终烦恼得以解决。
我在农村老家也有一处父母留下的老宅院,位置很好。我定居河南郑州后,房子就长期闲置下来。期间有乡亲想购买或长期借住开店,都被我拒绝了。这是父母留下的财产,不能随意处置。后来我对老房子进行了加固改造。有时候想回去了,就去住上几天换换环境,现在农村变化很快,生活起来也方便舒适。
去年,一位乡亲拆旧房建新房,一时无处居住,想在老宅借住半年。考虑到对方确实有难处,我和他达成协议后便答应了。借住房子,确实需要慎重考虑,但在他人有困难时,若能帮一把也是好事。
邯郸栾玉锁:读了《老房子带来的烦恼》一文后,内心感触颇多。现实中,很多身处城市中的人,老家往往有闲置的老房子。当亲戚朋友提出借用时,切不可贸然应允。
一位亲戚就有这样的经历。他老家有一处院子,堂兄前来借用,他碍于情面不好拒绝,便答应了。然而,堂兄竟在院子里养了许多鸡。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亲戚想要回老房子时,却困难重重,最终俩人闹得不可开交。
由此可见,对于在老家有老房子的人来说,要经常回去转转。如果有人打算借用老房子,务必明确其借用目的。同时,一定要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借用期限,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维护自身权益,避免纠纷。
山东临朐马玉顺:读了《老房子带来的烦恼》,我感触颇深。这种事并不少见,我有个在外地工作的同学,把老家房子借给亲戚住。同学病退后想回老家,亲戚却因老宅给了结婚的儿子,一拖再拖,弄得他无处可去。最终,同学费了好大劲儿才要回房子,可两家自此断了往来。
对于黄先生来说,老家的房子承载着小时候的回忆,是乡愁的寄托。无论怎么处置,都要谨慎处理,以不惹麻烦为前提。
方式恰当 化解心结
石家庄李占花:对于在城市长大的人而言,老宅或许只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没有太多特殊的情感。然而,对于那些从老家走出去的人来说,老宅却是一份无法替代的珍贵记忆,承载着无数情感与故事。
黄先生在面对老宅处置以及由此引发的亲情问题时,要精心挑选合适的时机,采用恰当的方式,坦诚地向兄嫂倾诉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担忧。这份真诚和努力终会成功化解彼此的心结,让亲情得以修复。他的做法无疑是正确且值得称赞的,为我们在处理类似复杂问题时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