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记者串门

老房子带来的烦恼

2025年02月12日

  时间:1月11日

  地点:唐山市高新区

  人物:黄佗(66岁)

  黄佗自述:我在农村老家有三间老房子,那是父母辛苦了一辈子留给我和弟弟的。对我们兄弟俩来说,这几间房子可不仅是几堵墙、几片瓦那么简单,更是承载着我们和父母的感情与回忆的纽带。

  我和弟弟长年在外地工作,因此这处老房子便一直闲置着。有一天,老家的一个嫂子找到我,说想长期“借住”。当时我心里就犯起了嘀咕,嫂子家的情况我是了解的。他们老两口加上儿子一家,一共有5间房,而且她孙子娶媳妇打算在县城买楼房了,怎么看都不缺住的地方。我心里隐隐有种不好的预感,这房子一旦借出去,往后说不定会生出很多麻烦事儿,所以我没同意嫂子的请求。

  让我没想到的是,嫂子又去找了我弟弟。弟弟脸皮薄,不好意思回绝。这下可好,我不仅得罪了嫂子,连她的儿子儿媳也对我有了看法。从那以后,他们家对我是冷眼相待。那段时间,我的心情低落到了极点。原本亲近的一家人,就因为这几间房子,关系变得疏远起来。每次回老家,看到他们一家人刻意回避的眼神,我的心里就像压了一块大石头,沉甸甸的,难受极了。

  就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朋友给我出主意,让我找家族里有威望且公正的长辈出面调解。我觉得这个办法或许可行,思来想去,便找到了一位本家叔叔。叔叔曾长期担任村干部,在村里是出了名的热心肠,为人正直,说话很有分量,大家都敬重他。

  我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仔细地和叔叔说了一遍。叔叔听完说道:“别着急,这事儿就是双方没解开心结儿。‘借住’这么大的事,不是三言两语就能简单说清的。我去帮忙和你嫂子一家聊聊,都是一家人,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

  不得不说,叔叔出马的效果就是不一样。他和嫂子一家谈过之后,嫂子家的态度明显有了转变。原本剑拔弩张的气氛,似乎也因为这次调解缓和了许多。虽说叔叔帮着解决了关键问题,但我心里还是觉得自己必须亲自出面,和兄嫂好好谈一谈,这样才能彻底化解彼此的心结。

  为了这次沟通,我着实下了一番功夫。我从网上搜索了一些类似的调解案例,借鉴别人的经验,做了充分准备。在时间上,我选在了一个周末的下午,那时大家手头都没什么活儿,心情也比较放松。地点就定在我家,环境安静,能避免双方情绪激动或人多嘴杂。在内容方面,我提前花了好几个晚上梳理思路,把想要表达的观点和想法都写在笔记本上,反复斟酌,力求能够准确、诚恳地将意思传达给兄嫂。

  那天,我早早就准备好了水果和茶水。兄嫂来了之后,我先和他们聊了些家常,问了问家里的近况,孩子们的工作情况,聊到一些有趣的往事时,大家还忍不住笑了起来,气氛也逐渐变得轻松融洽起来。

  感觉时机差不多了,我才慢慢切入主题。我对兄嫂说:“哥哥,嫂子,我知道你们只是想暂时借住。当时我想的是这房子不仅是父母留给我们兄弟俩的遗产,还是我们对父母的一个念想,我真的不是不想让你们住,只是希望能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合理的解决办法。”看兄嫂没有说话,我继续说道:“嫂子,你们住进来,反倒将你们自家的房子闲置浪费了,这是何苦呀?而且涉及房屋修缮还要一大笔开支,你们还需要买一些家具、家电,这些物件将来的折旧费也是个问题。与其到那时发生纠纷,我不如把丑话讲在前头,如果你们有难处,真的需要借住,咱们最好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借住的期限、权益、义务等细节。”

  哥哥听了我的话,沉思片刻后,也说出了他的心里话,“其实一开始我们就想着在这儿垒个猪圈搞养殖。后来,我们也打消了这个念头,不再考虑借住的事儿了。”听到哥哥这么说,我心里悬着的大石头也总算落了地。我们又聊了很久,把之前的误会和矛盾都解开了。这场持续了许久的难题,总算是得到了解决。

  ■记者感言

  老家的三间旧房对于黄先生来说,不单是居住的地方,还承载着儿时与父母的珍贵回忆。他担心将房屋借给兄嫂会引起麻烦,也在情理之中。虽然黄先生与哥哥、嫂子双方产生了一些矛盾,但经过冷静处理,最终有了一个双方满意的结果。因此,遇事莫烦恼,而应该积极寻求解决办法,相信一定会迎刃而解。

  ■串门预约

  石家庄市深泽县的王先生自从接触诗词就彻底着了迷,下期咱们去他家串串门。

  ■串门回音

  老人开明 儿女孝顺

  石家庄李占花:在传统观念里,老人进养老院常被视为子女不孝的无奈之举。石家庄的韩秀菊老两口,却打破了这一陈旧认知,他们的选择令人钦佩。

  韩秀菊老两口的儿女懂事又孝顺,可他们深思熟虑后,还是住进了养老院。孩子们在大城市打拼,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春节回家不仅要长途奔波,还要操持家务,十分疲惫。老两口心疼子女,不想让他们在假期如此劳累。再加上韩秀菊因车祸腰椎手术,行动不便,为了不给子女添负担,也为得到更专业的照顾,他们毅然走进养老院。

  初来养老院时,韩秀菊老两口也有些忐忑。但在养老院度过的几个春节,让他们彻底安心。春节期间,养老院有文艺表演、书画展览,还有适合老人口味的美食,生活丰富多彩,让他们找到了归属感。

  老两口用行动证明,进养老院不是被子女抛弃,而是对自己和家人负责的选择。他们打破传统偏见,顺应时代养老趋势,给其他老人提供了新思路。韩秀菊和老伴的开明,让自己晚年欢乐,也让子女安心工作生活,这种智慧与豁达,值得称赞。

  传统新解 公寓过年

  石家庄申德明:读了《在养老公寓里过大年》,我仿佛身临其境。从她的字里行间,能真切感受到他们在养老公寓的生活“住得好,吃得好,啥都好。”

  按照传统习俗,过年最讲究阖家团圆。一家人不论身处何方,都得回到家中,否则就不算团圆。特别是老年人,对这一年一度的大团圆尤为重视。所以,很多老人不仅盼着过年时孩子们能回到身边,自己也一定要守在家里。不然,过年就少了很多意义。

  不过,时代变了,如今团圆的方式多种多样。过年时,孩子不一定要回到老人身边,老人也不一定要守在家里。只要一家人都能开开心心,在哪里过年都一样。我十分赞同韩秀菊在养老公寓过年的选择。这么做,既让孩子们省去了回家过年的奔波劳累,也避免了老人自己来回折腾的疲惫。如此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河南郑州李朝云:依照传统过年习俗,老年人一般会在自家过年,养老院的老人也会被儿女接回家中团聚,共享天伦。但时代在发展,过年形式也在悄然变化,如今,老年人在养老公寓过年渐渐成为一个不错选择。一方面,能减轻儿女负担,春节假期本就短暂,儿女既要打扫卫生又要准备年货,着实辛苦;而在老年公寓,不仅能让子女从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还能让老人享受丰富的文娱活动,和已形成的作息习惯。另一方面,公寓过年的伙食也不错,老人们能吃得更好。大家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此外,儿女还能前往公寓看望老人,一同过年。

  石家庄王彦秋:提及养老院,不少人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子女不孝”的刻板印象,觉得只有被家人抛弃的老人才会选择住进养老院。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韩秀菊和老伴的经历,给我们呈现了不一样的答案。他们儿女双全,孩子们也都十分孝顺。然而,出于心疼子女来回奔波的辛苦,同时也希望自己能获得更专业的照顾,他们毅然选择入住养老院。在养老院里,他们并未被冷落,反而体会到了家一般的温馨。春节期间,养老院举办的丰富多样的活动、精心准备的美味佳肴,还有细致入微的生活照料,都让他们的晚年生活过得充实又幸福。

  养老院究竟好不好,不能仅凭陈旧观念和他人的一面之词来评判。在传统观念里,住养老院似乎就等同于亲情的缺失。可时代在不断进步,养老模式也在与时俱进。如今的养老院,配备了专业的护理团队,设施也十分完善,能为老人提供更全面的生活与医疗保障。只要亲自去养老院体验一番,就会发现那里充满了温暖。

2025-02-12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194658.html 1 老房子带来的烦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