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西南一带,年底有“杀年猪”的习俗,而我们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做着杀猪卖肉的生意,因此“杀猪王庄”的村号响彻菏泽市鄄城县的十里八乡。
我15岁那年,也许是父亲觉得我大了,他笑着问我:“娜娜,你想不想要零花钱?”我一听心里可高兴了,连忙点头答应。父亲一本正经地说:“那你明天骑着三轮车卖猪血去吧!卖多少钱都归你。”我有点儿不敢相信,心想:自己才15岁,不懂得做生意,再说也不认秤啊!我跟母亲说了这些顾虑,她说:“你两个哥哥15岁的时候都给你爹帮上手啦,不认秤我可以教你。”母亲找出秤来,手把手地指给我:“只要记住星花就行,大花是斤,小花是两。”母亲还特别告诉我,称秤时一定要“秤杆高高的”。这天夜里,母亲一遍遍地教,我认真地学,临睡前还念叨着,生怕忘了要领。
可第二天早上一睁开眼,我就打起了退堂鼓。父亲对我说:“不要害怕,卖不出去也没事,就当练练胆量。”母亲则忙着往大钢盆里装煮熟的猪血,然后盖上洗干净的纱布,将秤杆、秤砣、秤盘、塑料袋、零钱包一一放在三轮车上。看样子不去是不行了,我只好硬着头皮走出家门。临出门,父亲大声嘱咐我:“骑车一路向北,去旧城方向,那边村子紧凑。”
我骑着三轮车,红着脸走上了去旧城方向的大道。母亲说:“车上这30多斤猪血能卖到15块钱。”一想到15块钱的“巨款”,我骑车的速度不知不觉加快了许多。
第一个目的地是宋楼。可是,我进到村里才发现,大街上一个人影都没有。我从西头骑到东头,从东头又骑到西头,也没见一个人影。我禁不住着急起来:没人咋办?这时,我想起母亲的话:“进村要吆喝几声,不然没人知道你是干啥的。”于是,我硬着头皮吆喝了一声:“卖猪血……谁要猪血……”
一个围着围裙的中年妇女走出家门,问道:“哎呀,我正说咋没有卖猪血的,你卖的猪血多少钱一斤?”我一看来生意了,心里高兴,说话声音也高了:“姨,这是俺妈煮的新鲜的猪血,5毛钱一斤。”“行,你给我称2斤吧。”
我一边称猪血一边吆喝,不一会儿,三轮车前就围满了人。第一个买猪血的妇女还夸我:“这个小妮,这么小都会做生意了,俺闺女就知道出去玩。”
“给我2斤”“给我3斤”“我要5斤”,猪血很快就卖出去一大半。我按照母亲的吩咐,秤杆高高的,买猪血的人个个面带微笑,还夸赞我做生意实诚。
我回到家,母亲高兴得合不拢嘴,还不忘问我:“称秤时是不是都高高的?”我点点头。晚上睡觉前,母亲特意来到我床边,说:“你知道为啥秤杆要高高的吗?做生意不能缺斤少两,缺一两少福,缺二两少禄,缺三两少寿。我跟你爸卖猪肉,秤杆都是高高的。”
现在,我家不再杀猪卖肉了,但那年卖猪血的情景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秤杆要高高的”这六个字,更是刻在我的心里,时时告诫我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王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