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精品阅读

抗战时期鲜为人知的“跑车经济”

2025年01月13日

  抗日战争时期,在来往于北平的火车上出现了大量跑车者。他们通过火车运输,将外地匮乏的商品从北平输送过去,同时携带回外地价格相对低廉且在北平稀缺的商品,在两端市场均得利润,促成地域间的互通有无。

  1945年,有研究者估计,北平居民中约有10万至15万人以跑车为生,外地来北平从事跑车的可能更多。在天桥和朝阳门,人们可以听到山东、山西和河南等不同省份的方言,这些都是来北平跑车的。跑车者之多使得北平火车站不论是大站还是小站,“人永远是拼命似的往上挤、挤、挤”,“肩上背着口袋,手中提着包袱,知道的都认得这群人是跑火车的小贩,不知道的也许会错认他们是逃难的难民”。当时,日伪当局明令禁止跑车活动,尤其是粮食交易,每人携带粮食不得超过10公斤。因此,跑车活动都要冒着很大的风险。《中华周报》的记者曾深入跑车行业,亲身体验并撰写一系列报道,向民众展示了这一行业的艰辛状况。记者直言,“跑车,真不是任何人都能做的生意,起早摸黑,挨打,受气,样样都要来得”。具体而言,跑车者将货物带上火车就是一大难题。在车站,那些被认为包袱过大的跑车者经常会被罚款,检票时也会受到重点盘查,而伪宪兵警察一旦看到值钱的货物便随意没收。监察者不允许乘客携带大量粮食上车,导致跑车者有时三四天都无法成行。为了登上火车,有些人铤而走险,例如有人干脆紧握扶手站在火车外面的踏梯上,一路忍受寒风。

  即便成功登上火车,跑车者也要经历不断的检查和欺凌。为了规避检查,跑车者将货品藏在衣物、鞋袜等处,手中仅提着一个小包。从北平至张家口的路线上,南口、青龙桥等地还特别设立检查点,检查员常常以“军用品”的名义随意没收物品。

  为避免携带的东西被搜走,跑车者想了各种办法。例如,工人白玉璋利用在南口机务段工作的便利,将烟叶和布匹隐藏在机车的煤炭堆中,在返程时则带回小米和棒子面等。有记者发现,跑车者们都非常谨慎,为了隐藏盐类,有的缠绕在腰间,有的则用铅线绑附在车厢的架子或椅子上。很多时候,检查员无法彻底搜查,跑车者们常常能侥幸过关。

  这种跑车活动反映出沦陷社会畸变下的城市经济状况,也显现出北平居民颇为特别的生存应对。

  据《团结报》 魏坡/文

2025-01-13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191825.html 1 抗战时期鲜为人知的“跑车经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