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雅楠
1月7日,石家庄市长安区华宸怡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活动室里,飘荡着淡淡墨香。只见李振楼铺开红纸,挥毫泼墨,时间不长,一副春联便创作完成了。从2010年开始,他就义务给社区居民写春联。
今年86岁的李振楼是石家庄市水产供销总公司的一位退休干部。他从小就对书法感兴趣。五六岁时,李振楼就喜欢照着墙上的汉字,用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2009年的农历大年初一,一位邻居看到李振楼家门上的春联,连连夸赞“还是手写的春联有年味”,并表示也想要一副。李振楼二话不说,便写了一副春联送给对方。看着邻居高兴的笑脸,他便有了义务给小区居民写春联的念头。
从那以后,每年春节前,李振楼都会带着文房四宝给社区居民义务写春联。“做一件事,就得做到最好。”李振楼说,这些年,为了让居民都能满意而归,他每次都要在社区活动室待整整一天。李振楼告诉记者,他平均每年都要创作100余副春联。此外,李振楼还会根据居民的年龄、身份以及个人需求“量身定制”春联内容。“送学生‘学业有成’,送老人‘健康长寿’。”李振楼说,每次下笔前他都会耐心与邻居沟通,直到对方满意为止。“春联就图个寓意好,咱送春联也是图个高兴。”李振楼说,只要自己写的这些春联,能“陪”大家开开心心过个年,自己辛苦点儿不算啥。
为了提高书写和创作水平,李振楼经常利用空余时间阅读《对联大全》《实用对联》等书籍。“只有不断丰富知识储备,才能‘下笔成文’。” 李振楼说,只要看到感兴趣的春联,他就会分门别类地摘抄到笔记本上。如今,李振楼的笔记本,足有20厘米厚。此外,李振楼还特别注重对春联纸的选择。每年春节前,他都会到市场上,精心挑选春联纸。“我一般会选厚点儿的纸,虽然贵但结实耐用,能贴一整年。”李振楼说。
如今,每年春节前领一副李振楼手写的春联,已经成为华宸怡园社区不少居民的习惯。“最近几年,不少邻居上了年纪搬到儿女家住了,但他们还是喜欢我写的春联。”李振楼说,每年写春联时,他都会特意给这些老邻居们留上几副,并挨个儿送到他们家。“近的步行,远的就骑自行车,我身体不错,这点儿小事不在话下。”
15年来,李振楼已经陆陆续续送出了1500余副春联。不少邻居不好意思白要李振楼写的春联,经常会送些小礼物给他。“我每次都拒绝邻居的好意,这是我应该做的。”李振楼说,他想通过一副副春联,为邻居送去新春祝福,并将这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