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诗人王冕在《白梅》一诗中曾这样赞美凌寒盛开的梅花:“冰雪林著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万丈冰雪铺天盖地的时候,梅花昂首怒放,清香袅袅,冰清玉洁,点燃一份春天的希望。因为欣赏梅花的风骨,古人不仅吟诵了大量赞美梅花的诗词,还将其融入到日常器具中,供人陈设、把玩,熏香炉便是一个常见的载体。
清代的景泰蓝喜鹊登梅香熏炉(图1)。此炉由铜胎铸就,景泰蓝工艺一流,掐丝细腻,富丽堂皇。燃香其内,青烟缭绕,雅致非凡。炉身遍布“万花不落地”装饰纹样的西番莲,纹饰舒朗分明,繁而不乱。香炉正面绘有喜鹊登梅,但见梅花凌雪吐蕊,两只喜鹊站立在梅枝上,一只展翅欲飞,一只鸣唱不已。炉口沿宽而向外扩展,收颈,鼓腹,下承三梅枝足。上置镂雕梅花器盖,双环耳为梅枝环形耳,双耳盈润,栩栩如生。此器造型别致生动,皮壳包浆浑厚,自然美观,极具收藏赏玩价值。
明代的黄铜松竹梅纹香熏炉(图2)。此炉由黄铜铸就,盖面微隆,通体鎏金,富有光泽。器平口,短颈,丰肩鼓腹,下渐收,底承三乳足,敦实沉稳,底部篆“琴书侣”款识。熏炉腹部浮雕松竹梅纹饰,柔亮富丽的金水与古拙的铜质相互辉映,富有历史韵味。松、竹、梅素称“岁寒三友”,因这三种植物在寒冬时节仍可保持顽强的生命力而得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后亦有长寿之意。松、竹、梅合成的岁寒三友纹饰,是中国古代器物、衣物和建筑上常用的装饰题材,逐渐演变成为雅俗共赏的吉祥图案,并流传至今。
古人很早就已懂得,香薰能够美容、祛痛、消除疲劳、排解抑郁,香薰与莳花、抚琴、品茗一起,被文人雅士奉为生活美学。在中国古代日常生活中,香薰是一种纯粹的生活艺术。熏香炉的由来年代久远,自汉代博山炉起,之后玉质香炉、翡翠香炉、铜制香炉,不一而足。这种梅花纹饰的铜制香薰炉,梅花的高雅与香熏炉的风雅陈设在文人雅士的书案上,怡性逸情,意境悠远。它既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也是融雕刻、装饰等为一体的艺术品。
雨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