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初冬,我到作家孙犁故居参观。
孙犁故居位于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孙遥城村。最早知道孙犁是上中学时,学习了他的《荷花淀》,我对文中月光下女人编席的情景印象深刻。孙犁因那清纯自然、行云流水般的写作风格,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孙犁故居为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北方民居特色,建筑布局为大院套小院的四合院形式,建有正房、东西厢房、门房、大车棚等,外院有纪念广场和孙犁著作碑林。孙犁故居正屋门右侧有一棵粗壮的老槐树,左侧是一棵石榴树。遥想夏日,许多鲜红的石榴挂在枝头,那美丽的景象,不由得使我念起孙犁的诗句: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
按习俗,东间应该是孙犁父母的住室,墙上挂着孙母的照片及孙犁与孩子们的生活照;西屋是孙犁夫妇的房间,墙上有二人的合影及全家福。两间屋陈设简单,突出的物件是迎门橱和穿衣镜。孙犁生活简朴,桌布是用旧窗帘做的,藤椅上的棉布垫是用旧衣服改的,一块橡皮用到蚕豆大小仍在“服役”,肥皂用成薄片仍舍不得丢掉,毛巾一定要用到透了亮儿……目光所及,全是先生留下的遗物:旧式木桌、墨水、钢笔、方格稿纸、藤椅……
故居里,我看到了他生前用过的套袖。铁凝描写过“孙犁老师的套袖”:“夜深人静时,我又想起孙犁老师的套袖。我仿佛看到他又坐在那张靠窗的旧桌前,双臂戴着那整洁的青色套袖,开始伏案写作。”旧居的柜子里,至今还存放着孙犁曾经用过的“粮油证”“供气本”等各种票据,以及他曾用过的或木质或竹质的拐杖。讲解员介绍,直到晚年,孙犁先生最爱喝的仍是玉米面粥,如果再搁上点儿胡萝卜,他认为比人参还有营养,“缩脖而啜之,确是人生一大享受。”孙丽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