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老友新闻

陪诊行业亟需规范

2025年01月06日

  唐传艳

  前段时间,辽宁省沈阳市小刘的母亲感觉胸闷气短,可小刘没在沈阳,他便通过社交平台联系了一位陪诊师。陪诊师向小刘推荐了当地一家知名医院的心血管内科,但小刘发现,这家医院的普通号和专家号都显示“约满”。陪诊师表示,能帮忙挂上该院的一位知名专家号,但服务费要300元,专家门诊费36元。虽然如愿挂上了号,但小刘对此事不免心生疑惑。

  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这种现象很普遍,患者挂不到的专家号,陪诊师却能够挂到,不得不让人怀疑陪诊师的身份。他们或许是“号贩子”,只不过现在用陪诊师这个身份来伪装。还有一种可能,陪诊师不直接贩号,却与“号贩子”相互配合。若如此,陪诊师就会成为“号贩子”的遮羞布或合作者,只为了更便于接近患者。笔者认为,对于这种或直接或间接的贩号行为,相关部门要坚决予以查处。

  获取紧缺号源或许是陪诊师的一种能力,甚至是陪诊师所谓的独有竞争力。或许有的陪诊师与医务人员打了多年交道,相互间已很熟悉,可以要求专家临时加号,或通过特殊途径拿到号源。这类做法的性质虽然没有直接贩号恶劣,但找关系、走后门也属于违规行为,对于号源分布的公平性,对诊疗秩序、医疗行业风气构成了不利影响。陪诊师通过关系网等渠道获得紧缺号源,同样要加以防范。

  但也不能排除,陪诊师抢到紧缺号源是陪诊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现在看病普遍需要在网上预约挂号,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对网上挂号操作不熟悉,甚至因数字鸿沟问题很难成功预约挂号。假如陪诊师通过正当的操作,帮助这部分患者成功挂到专家号,不仅不应该受到指责,而且要加以鼓励。

  由此看来,对于陪诊师挂到患者挂不到的专家号现象,建议相关部门出台规定,区分出其是否合理合法,对于违规和不合理做法,要及时发现并查处,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棍子打死”。

  不仅是挂号,在引导患者就医方面也同样如此。有的陪诊师真正替患者着想,为患者选择最适合其病情的医院、科室、医生。但“医托”会以“为患者好”等为由,诱使患者到特定的诊所就诊,骗取患者钱财。

  目前,陪诊行业鱼龙混杂,亟待规范。只有为陪诊行为划清边界,才能区别对待不同情形,在提升陪诊服务质量的同时,避免有人浑水摸鱼,以促进陪诊行业健康发展。

2025-01-06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191032.html 1 陪诊行业亟需规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