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开场白:作为知识的载体和智慧的源泉,书籍是人们成长的养料,助人收获丰硕的果实。
马玉顺:感念一部著作
从教34年,我读过的书不下千本。若论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199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孙中山全传》。这是一部叙述翔实的传记作品,作者是李凡。
1992年,我在一所山区学校教历史。一天,我骑车去县城。在坑洼不平的山路上走了3个多小时后,我在途中一个乡镇歇脚。忽然,我瞥见路边有一家新华书店。店面不大,里面黑蒙蒙的,好一会儿眼睛才适应。在教辅资料中,我看到了一本《孙中山全传》,当即花9.15元买下。没有在偏僻山村生活过的人,想象不到那种精神的困顿,因此,我非常珍视这本书。返校后,我将它置于案头,反复阅读。有一次,学生向我提出关于孙中山《总理遗嘱》的疑问,我依据书中的内容进行解答,又写成文章投寄给《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很快就发表了。收到样刊,我欣喜若狂,继续钻研史料,撰写文章发表。发表了一些文章后,我逐渐在当地小有名气。1996年,我被调入城区重点中学工作。《孙中山全传》引导我走上了写作之路,我因而改变了命运,取得教学与教研双丰收。
潘志红:感受积极向上的力量
1995年夏天,我来到上海,在嘈杂的流水线车间打工。又脏又累的工作,消磨着我的意志。我想逃离,可是没有学历、没有技能,到哪儿去找更好的工作呢?在我踌躇之际,读到了《平凡的世界》。这是作家路遥创作的长篇小说。主人公孙少平有些自卑,但他很善良。他吃过很多苦,受过很多罪,但贫穷没有阻挡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自强不息,心怀感恩,读书学习,放飞梦想。从孙少平身上,我感受到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2009年冬天,我来到了石家庄,在桥西环卫队的一个垃圾转运站做清运工。早上三四点我就要起床,迎着寒风、冒着大雪去上班。垃圾转运站没有暖气,我被冻得瑟瑟发抖,真想回老家算了,何必要吃这份苦呢?这时,我想到了孙少平。我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和他相比,不知好多少倍。我应该像他那样,不畏艰辛,努力向前。后来,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困苦,我都勇敢面对。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生活,用劳动创造美好未来。
张治安:与妹妹学保尔
二爷家的外孙女与我同年,我比她稍大,她从小跟着父母在北京长大。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1957年春节,她的母亲带她回农村看望老人。那时,我们都上初中二年级,都是共青团员,很快就熟了。赶上村里兴修水利,挖渠引水,我们兴致勃勃地和农民一起参加劳动。天寒地冻,劳动很艰苦,我怕她吃不消,劝她不要去,她却一点儿也不怕。我们谈论最多的是保尔·柯察金的故事。劳动的间隙,她还热情地给我们朗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没过几天,她的手上就磨出了血泡,手背也冻得干裂。她却说:“要学习保尔,为共产主义事业而艰苦奋斗,我这点儿痛不算什么。”
妹妹回京后,我们保持通信联系,每次都离不开讨论学习保尔的心得。
王志平:好书滋养我一生
少年时,没有学习压力,课余时间就是读书。记得我读的第一本课外书是《草原烽火》,至今我还能记起书中的情节,联想到茫茫的科尔沁草原。书中的李大年,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深入草原,团结广大牧民,与日本侵略者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他勇敢智慧而又意志坚强,亲切温暖而又细致入微。《草原烽火》让我爱上了阅读,《林海雪原》《红岩》《欧阳海之歌》,一部部优秀作品,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伴随我学习、工作和生活。好书给了我积极向上的力量,我很庆幸,在少年时代读到了影响一生的好书。
李步庄:《红楼梦》给我的感悟
我非常喜欢《红楼梦》,70年来读了十多遍。我同情林黛玉、贾宝玉的遭遇,为他们的命运而惋惜。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林黛玉的那句:“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
“东风”“西风”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规律,这是物质的根本规律,揭示了事物之间的矛盾性。我从中感悟到,人生在世,要想获得健康,也要按照这一规律行事。健康就是与疾病不断斗争的过程。一方面,我们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度运动,合理饮食;另一方面,要与各种疾病作斗争。我今年89岁,身体仍然健康,就是依照此理,遵循规律生活的结果。
我们要珍视书籍这一宝贵资源,把阅读作为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不断滋养自己的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