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贾凤霞 孔明 李泽佳
人物简介:魏化民,男,106岁,1982年12月离休,原石家庄地区供销合作社副主任。
“变化真大啊,真是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40年前,这里还是农田呢……”在刚刚过去的国庆节,106岁的离休干部魏化民,从辛集市出发,在孙子的带领下,游览了石家庄市区。面对四通八达的城市道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随处可见的街心公园,他感慨万千。
石家庄的发展史上写满了日新月异: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石家庄经历了从农业城市到工业化城市,再到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的转型,书写着城市发展的一页页崭新篇章。
历经战火
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魏化民,1918年出生于河北束鹿县(今辛集市)东柳科村,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不到一年,华北沦陷,常有敌人去村里扫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当时,不到20岁的魏化民积极加入党组织,参加青年抗日救国会,宣传抗日救国,动员青年参军参战。后来,他加入束鹿县游击队,开启了一段枪林弹雨的日子。
1942年5月1日起,5万余敌军对冀中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烧光、杀光 、抢光的“三光”政策。为了帮助群众安全转移,魏化民和游击队员们想方设法拖住敌人。游击队能用的武器装备少,还要尽量避免正面交锋,他们决定在鬼子进村的必经之路上埋下地雷,并带领乡亲们藏进地道。“有一次,日军发现了我们的隐藏点,端着明晃晃的刺刀,刺向老人和孩子。”回忆起当年的场景,他几度哽咽,泪流满面。在这次扫荡中,日军在冀中区大肆烧杀、奸淫、抢掠,残杀无辜群众2万多人,抓走5万多人,损失财产无数。回首往事,看看今昔,魏化民感慨万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一定要铭记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解放战争时期,魏化民又担任地方支前运输队队长,带领队员们挖战壕、运送物资。1947年11月6日,解放石家庄战役打响,他和队员们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伤员、搬运遗体。经过六昼夜激战,石家庄解放。胜利的消息传来,大家欢呼雀跃。
岁月如歌
喜看城市发展今昔巨变
10月1日,魏化民在《石家庄日报》上看到一篇报道:“石家庄地区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2.4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7534.2亿元,人均GDP由1949年的65元增长到2023年的67099元,城市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5平方公里发展到如今2206平方公里……”这一串串数据,让他倍感兴奋。他说,自己一直关注着石家庄的发展建设。石家庄是一片英雄的土地、革命的土地,是新中国城市工作的“试验田”。75年发展,成就了一座新城,每一位市民都是见证者,也包括他在内。
说起这些,他如数家珍——
75年前,石家庄经济基本处于一穷二白的状态,仅有大兴纱厂、铁路大厂等几家企业,产值微乎其微。城市百废待兴,人们只有一个信念:从零开始,艰苦奋斗、奋起直追!如今,石家庄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迈出坚实步伐——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两大产业按下发展“快进键”,2023年底营收双双破千亿元;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商贸物流、现代食品产业实现快速增长,开启百尺竿头再进一步的新征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石家庄总面积为15平方公里,没有高楼大厦。1983年,燕春饭店建成后,曾引来无数市民拍照合影,感觉那就是一座“摩天大楼”;2000年开放的石家庄电视塔,多次荣登石家庄宣传画册。更让魏化民惊叹的是,城市道路交通的变化。他说:“当年,我骑自行车一个小时就能转完城区主要街道,现在开汽车一个小时也转不完。”石家庄加速构建高效便捷、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路网体系,为进一步拉开城市发展框架,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提供交通支撑。
75年前,老百姓过着战火不断、颠沛流离、食不果腹的日子。魏化民回忆道:“小时候,能吃上一顿饱饭、能睡一宿安稳觉都是奢望,现在老了真是享了大福啦!”在农村,石家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力把“美丽颜值”变为“经济价值”,着力拓宽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通道,让更多人享受到生态改善带来的红利。在城市,老旧小区蝶变成为美好家园,街旁游园、休闲广场随处可见,出了家门口就能看到各种运动球场,小街小巷更是面貌一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提升了生活品质,一项项民生工程竣工、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绘就了一幅色彩斑斓、可圈可点的民生画卷。
“成绩仅能代表过去,未来我们乘势而上。”对石家庄未来发展,魏化民信心满满。(石家庄市委老干部局协助采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