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声音塑造过《魂断蓝桥》中的军官罗伊,《廊桥遗梦》中浪迹天涯的摄影记者罗伯特,《寅次郎的故事》中富有喜感的小人物寅次郎,他还用声音演绎了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的邓布利多……
他就是乔榛,国家一级演员、配音表演艺术家,曾任上海电影译制厂厂长。
1942年出生的乔榛,从艺63年,他为千余部译制片中的主要角色配过音。他从小热爱文艺,曾在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求学,一毕业就成为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演员。偶然的机缘,他被借调到上海电影译制厂为一部外国影片配音,从此沉醉于声音的世界,一发不可收。
上海电影译制厂有一套成体系的工作方法。从拿到剧本开始,翻译、导演、口型员们都要一起参与台词整理的工作。“老一辈同行总结出来的一套创作流程,在全世界翻译片事业中,都称得上是一流的。”对于自己投身的事业,乔榛非常自豪。他琢磨出“字斟句酌、魂的再塑”八个字,并奉为工作准则。
在乔榛看来,配音演员的职责是塑魂。要让观众真切感受到人物,就得让自己先成为那个“他”,再将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而捕捉人物内心深处的光芒,非常不易,“相当于用声音再塑造一遍人物”。
为寅次郎配音,乔榛逼着自己把生活节奏、思维方式都改了。“寅次郎是个无所顾忌、充满喜感的小人物,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透明、率真。我这个人缺乏幽默感,那段时间,我就学着角色的样子开玩笑,大声说话,骑车在路上大喊大叫……要给一个人物配好音,就得大胆改变一下自己。这样,站在话筒前,才会自如,仿佛就是角色自己在说话。”
影片播出后,很多观众诧异:这声音像乔榛,又不太像乔榛。一直盯着片尾字幕一行行出来,果然是乔榛!这才结束了争论,这就是乔榛用声音塑造出人物的效果。乔榛坚信,从心灵自然流淌出来的声音,最能打动人。“当我把人物和作品分析透了、感悟透了,就会有一种冲动,想要把它表达出来。这时流淌出来的话语,才会让观众感动。”
1985年,43岁的乔榛接到确诊癌症的通知。“我首先想到的是不能消沉,要振作起来,所以我请求厂里,不要顾虑太多,依然要分配任务给我,导演也好,配音也罢,该怎么做就还怎么做。既然大家喜欢我的声音,我就抓紧时间多留下点用声音表达的作品。”就这样,他辛苦着,愉悦着,并享受着,越做精神越好,身体反而一点点好了起来。13年后,相同部位的癌症复发。几年后,又遭遇心梗、脑梗、结肠癌……一次次和病魔缠斗,乔榛愈战愈勇,愈战心态愈平和,“直到现在,身体里仍然有病灶,但我坦然面对,泰然处之!”
2009年,在疾病接连侵袭下,乔榛的左侧身体瘫软了,出行要靠轮椅。他把家搬到了上海浦东的一处养老社区,在妻子的精心照护下,进行康复锻炼。这些年,他坚持练习书法,自驾汽车。他还登台朗诵唐诗宋词,为小演员和年轻同行指导发声技巧。他说,每一次朗诵,都要把心融入作品。他录制了很多有声书。他说,声音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和交融。
他倾注心力,传播中国语言文字之美。今年4月20日是第十五个联合国中文日。乔榛策划拍摄了短视频《仓颉》,自己写文案并扮演造字的仓颉,请来团队用AI技术呈现。短视频在上海闵行乔榛语言艺术馆播放,广受观众好评。
“中文是世界上古老、丰富、优美、灵动、简约而有韵致的语言,是使用人数庞大的全球通用语言。我们有责任把中文传承好,弘扬好。”乔榛说,“中文是桥,译制片也是桥,都是传播语言艺术的通道。我今年80多岁,我还能继续做事!我想,俯身成为一座桥,通向人的心灵。”颜维琦/文
今晚演出河北梆子《南北和》
10月11日晚7时30分,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在河北梆子剧场(建设南大街26号)演出河北梆子《南北和》。
剧情简介:北宋年间,辽宋久战,民不聊生。佘太君奉旨边关议和,辽驸马王司徒(即八郎杨延顺)在碧莲公主的帮助下,过关探母,共议两朝和好之事。辽军密使耶律其为夺朝权,暗派奸细行反间计,挑起战祸,致辽宋和好费尽周折,最后,耶律其阴谋败露,南北和好。佳佳/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