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记者串门

我与新中国一起成长

2024年10月09日

  时间:10月8日

  地点:石家庄市桥西区

  人物:张世凤(75岁)

  张世凤自述:我今年75岁,是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同龄人。我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见证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见证了祖国的飞速发展。

  经历战争 感慨颇深

  我出生在祖国的边境城市丹东(原名安东),这里与朝鲜只有一江之隔,站在鸭绿江边就能看见朝鲜的新义州。小时候,我常听大人讲帝国主义侵略者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敌人的炮弹不时落到祖国边境的历史往事。

  在我的童年印象中,只要警报声一响起,人们的精神就紧张起来,慌忙拉家带口地到外面的防空洞去躲避。我曾亲眼目睹了二楼的邻居赵阿姨由于慌乱从楼梯上滚了下去,我还看到过炮弹在空中爆炸后形成的大火球……

  父亲是一名铁路工人,响应祖国的号召,他积极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父亲和战友们昼夜兼程,往前线运送物资。他经常给我讲起那段往事,父亲眼看着战友被敌人的子弹打中而英勇牺牲。当时他悲愤交加,但擦干眼泪后继续向前。将物资送到目的地后,父亲顾不得休息,就立刻投入到下一场“战斗”。

  经过两年多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我们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我为祖国感到骄傲自豪!

  努力工作 回报社会

  1968年5月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家工厂。工作中,我不怕苦不怕累,为建设祖国贡献着力量。

  在工厂上班期间,我积极工作。有一次,我得了重感冒烧到了39℃,但仍然坚持参与车间劳动。除了干好本职工作外,我下班后还经常参加义务劳动,到展览馆(现在的博物院)工地添砖加瓦。凭着不懈的努力,我荣获了“三八”红旗手这一光荣称号。

  45岁,我因病内退,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奋斗过的地方,但我并没有一蹶不振。上世纪90年代初,我涌入了下海经商的潮流,开始做服装生意,赚了人生中第一桶金。之后,我用这笔钱承包了一个电石灰厂,每个星期都要到石家庄火车站去招工人。这些年来,我从没有拖欠过工人们一分钱工资。只要得知哪位工人家中有困难,我还会尽力提供帮助。

  同学情深 帮助他人

  2018年,我到河北老年大学文学班上课。我从小酷爱文学,坐在宽敞的教室里听课是我多年的梦想。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将一篇又一篇文章投给报社。终于,《燕赵老年报》刊登了我创作的《七十岁圆了大学梦》。我拿到样报和稿费时欣喜不已,这更激励了我笔耕不辍。

  2019年,我加入了河北省散文学会。之后,又加入石家庄市作家协会,当上了文学班班长。在当班长期间,我尽心尽责地为同学们服务。2021年7月,我突然接到了同学张大姐的电话,她说自己最近新出了一本书《白洋淀情思》,想让我帮忙把书分发出去,让其他同学读读。张大姐的新书很厚重,足足有1公斤。考虑到我们班同学岁数都大了,腿脚不方便。我便让儿子开车去张大姐家,帮忙把30多本书搬上车,又开车挨个送到同学家里。看到一本本新书,我的同学们都感动不已。

  这些年来,只要有同学需要帮忙搬书,我都会尽己所能的提供帮助。不知不觉中,我成了河北老年大学的传书使者。只要同学出书就会找到我,虽然很辛苦,但看到他们拿到书时的笑脸,我心里就很快乐、知足。

  ■记者感言

  张世凤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她亲眼目睹了祖国的飞速发展。字里行间能感受到她为祖国的成长和强大而自豪!也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名张世凤的奉献和奋斗,祖国才有了今天的繁荣昌盛。让我们为他们点赞!

  ■串门预约

  家住唐山市路北区的牛继林有位“贤内助”,结婚50年来,夫妻俩从没红过脸,拌过嘴。牛继林说,这都是因为老伴善解人意、明事理。下一期,咱们去他家听听夫妻间的相处之道。

  ■串门回音

  积极鼓励 乐观面对

  石家庄李家琳:读了《小弟得重病 为姐好心疼》一文后,很想对杜女士说,一母同胞的亲姐弟生病,大姐心疼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小弟已经成家,有爱人和儿女照顾,做为姐姐不必那么担心。而且和弟弟通话时,应该多鼓励安慰弟弟,而不是陪着弟弟难过,这样弟弟会更难受的。做大姐的要多说些积极乐观的话,让弟弟得到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

  姐弟情深 血浓于水

  邯郸栾玉锁: 除了父母,兄弟姐妹是世上最亲的人。当小弟生病时,作为大姐自然会对小弟十分牵挂。闲暇时,要经常与弟弟视频通话,多给小弟些安慰,对恢复健康也会有所帮助。

  放下包袱 树立信心

  石家庄杨鸿恩:对于杜女士的心情我非常理解。

  自己亲弟弟得了重病,哪有姐姐不牵肠挂肚的呢?但我认为,心疼归心疼,对于小弟的病还是应理性对待。现在医疗技术发达了,杜女士应放宽心,千万不要过度紧张。以免影响健康,再给家人添负担。不妨多和街坊邻居们聊聊天或户外散步,换换环境减轻心理负担。

  心系军营 报国情深

  石家庄杨鸿恩:“未进军营依然有颗报国心”这篇文章十分感人。郭先生虽然没有参军入伍,但他一辈子心系军营,时时处处都在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出力尽心。

  从郭先生的讲述中了解到,他先后为部队输送了240多名合格新兵,并与这些新兵结下深厚的情谊,郭先生在地方做好他们家庭的后勤保障工作,使他们在部队能够安心服役。郭先生的儿子在部队服役的14年间,他多次谢绝部队领导的邀请,没去看望过儿子一次。他还通过整理图文资料,举办国防教育展览等。这都源于他对人民军队的无限热爱,令人敬佩,值得学习。

2024-10-09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181117.html 1 我与新中国一起成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