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开场白:幸福和苦难都是人生的一部分,我们不应盲目地追求或逃避,要积极、乐观、理性地面对。
孙云霞:凡事看开一些
对于这期话题,我颇有一些体会。我生于上世纪50年代,受父辈的影响,从小艰苦朴素。长大结婚后,仍然勤俭持家,听从父母的教诲:“细水长流,吃穿不愁。”上世纪80年代,我家买了一台电冰箱,花了2800多元。这是我俩结婚后添置的第一件家用电器,一家人高兴得不得了。没想到,第二年那款冰箱一下子便宜了1000多元,可把我俩心疼坏了,后悔买早了。后来,同事开导我说:“你早买一年,还提前享用了一年呢。”我觉得在理,心里舒服多了。以前,我俩总舍不得安空调。后来,儿子娶妻生子,他劝我俩:“爸、妈,日子不要太节省了,咱家买台空调吧,一家人身体健康最重要。”儿子说得在理,我俩也就不再坚持了。
时光荏苒,我学会了善待自己,热爱生活。以前买件新衣服,总想着过年过节穿,现在看开了,不再把漂亮的衣服压箱底了,上街遛弯儿也要穿戴整齐。凡事看开一些,心情愉悦,才能保持身体健康,才能享受生活。
汪小弟:适度消费不浪费
自古以来,中国人崇尚节俭,特别是经历过苦日子的人,节俭意识会更强,往往有钱舍不得花,有病忍着不去看,剩饭舍不得扔掉。就拿我来说,我和老伴住着一百平方米的楼房,冬有暖气,夏有空调,想吃啥有啥,日子过得无忧无虑,但是让我花钱去享受,还真舍不得。我总觉得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该省还得省,能不花就不花。儿子说我不会享受生活。对此,我们发生过多次争论。
后来,儿子一再劝我:“老爸,你艰苦创业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能有今天美满幸福的生活吗?如今生活好了,你却不享受,就知道刻意地节省,那当初你艰苦创业又图的啥?”儿子还说:“我并不想让你省着给我留下多少遗产,我最大的心愿是希望你们长寿安康。”儿子的一席话,使我醒悟过来。时代不同了,自己的传统思想是该变一变了,应该懂得善待自己,顺应时代,享受新生活。当然,享受新生活并不提倡无节制地消费,更不能刻意浪费,刻意糟蹋粮食。
狄民建:万事想得开 麻烦不会来
近些年来,我们老两口由过去的“舍不得”,变得敢花钱,敢于善待自己了。一句话,就是彻底想开了。老伴爱美食,到超市购物总是拣好的买;我爱看山水,每年旅游不下10次。我们穿衣讲究整洁,水、电、燃气也不像过去那样省着用了。外出时,老伴会嘱咐我:“该打车就打车,别省着。”我们谁有个小病小灾,总是相互催促到医院看医生,从来不硬撑着。孩子若是知道了,也会主动送我们到医院。
老伴常说:“万事想得开,麻烦不会来。”意思就是该花的钱一定要花,该享的福别错过。想得开成了我们的生活常态。有的老年人这也想不开,那也舍不得,身体不好不及时就医,吃饭穿衣一味将就,家电“超期服役”存在安全隐患,有急事也舍不得打车……凡此种种,哪还有幸福感可言?其实我能理解,他们是穷日子过怕了,节俭的理念扎根于心。然而,人到老年,应该把钱财看得淡一些。前半辈子的辛苦,不正是为了后半辈子的幸福生活吗?我们要且行且珍惜。
李家琳:为孩子活 也为自己活
我的公公、婆婆都是从农村来到城市的,习惯了将就和凑合,家具都是旧的,有些甚至是古董,电器就更别说了,安上了空调却不肯用,怕费电,有电视却不安网线,只能看几个台的节目……我时常劝说他们:“想开点儿,别苦了自己。以前受了不少苦,现在享享福吧。”但是,无论怎么开导,他们依然遵循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此节省,的确省了钱,可是却苦了自己。
有些老人,剩饭变质了也舍不得倒掉,从不考虑吃这样的饭对身体有害;身体不舒服也不去就医,而是拖着、忍着。我想,老人这样做是为了孩子而活,想把钱财留给孩子。可换一种思路,身体不舒服了及时就医,吃好喝好,不拖累孩子,不也是为了孩子而活吗?老年朋友们,为孩子而活,更要为自己而活。一定要往前看,现在日子好了,要抓住机会享受。平时想吃的时候,就痛痛快快地吃。心情愉快,身体健健康康的,不给孩子增添负担。我们就要活得洒脱,就要与时俱进,就要有福就享。
其实,子女抱怨老人“没苦硬吃”的初衷,是因为心疼父母,希望父母能安心地享受生活。这就需要两代人之间更好地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