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总共选派了120名幼童赴美留学,费用完全由官方承担,留学年限为15年。然而到了1881年,李鸿章对留美幼童计划的态度由支持转为动摇。1881年6月,朝廷作出裁撤出洋肄业局的决定,撤回留美幼童。
回国之初
一开始,幼童们并没有觉察到有什么变化,照样读书生活。
1881年8月,暑假到了,留美幼童本想放松一下紧张的学习生活。然而,当留学组织者容闳将裁撤出洋肄业局的消息告诉留美幼童时,他们的心情一下子跌入深谷。当时,他们正在野外宿营,即将被召回的消息让所有人都垂头丧气。他们只得快快地回到住处收拾行李,准备回国。
留美幼童温秉忠后来忆及当时的心情说:“命令下达,对幼童言乃一忧伤之日,大多数再过一两年即可毕业,中途荒废学业,令人悲愤异常。幼童召集会议并派代表往见容闳博士,希望他代表幼童向政府交涉。容博士安慰幼童,并告诉幼童此番回国仅是度假,将来再返美完成所学。由于这种‘保证’,幼童才同意返国,但是仍有六个学生始终留美未归。”
1881年秋天,留美幼童陆续回国,经过近十年的留美生活,此时大部分幼童已经成年。由于保守派的攻击以及革新派的举动,官方对他们表现出冷淡的态度。留美幼童黄开甲在写给美国友人的信中,这样描述他们返国后的“苛刻待遇”:“幻想有热烈的欢迎等着我们,可是全成泡影。人潮围绕,却不见一个亲友,只有一人上船来接我们——管理我们信件的陆先生……”
黄开甲准备回到家乡汕头看望父母,由于离开时间太长,要找到自己的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好在他的父亲是汕头海关的一名官员,常和外国人打交道,经由一名英国商人的帮助,黄开甲才找到自己的家。
一天上午,黄开甲被海关人员带到一处府院。一开始,他轻轻叩击门环,无人理会,后来只好放弃斯文,用力拍门。睡眼惺忪的仆人打开门,看见这个来历不明、身穿洋装的少年,不许他进去。任黄开甲怎么解释,仆人就是不信。无奈之下,他只能在门口大喊“爸”“妈”,才最终得以入内。
施展抱负
留美幼童归国前后,正是洋务运动初兴之时。怀着报国热情的幼童们虽然处处受到冷遇,但仍积极投身洋务事业,希望有所作为。
1884年6月,中法战争打响。8月,中法马尾海战爆发。在这场战争中,詹天佑、容尚谦、杨兆南、黄季良、薛有福、邝泳仲、吴其藻等7人主动参战。黄季良与詹天佑等人一起被安排在福州马尾船政学堂驾驶班学习,后来在“扬武”舰任见习军官。一个月后,黄季良、邝泳仲、杨兆南、薛有福坚守岗位,4人最终以身殉国。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留美幼童再次彰显忠勇,也使一些开明人士看到了派遣留学生到海外学习军事技术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中日甲午海战中,作为北洋水师的成员,留美归来奋战海疆的有12人。比如,留美幼童陈金揆回国后,先被派到北洋水师学堂学习,后得到管带邓世昌的赏识,提拔为“扬威”舰的大副。在海战中,陈金揆在“致远”舰上掌舵,他冒着炮火,寻找有利战机,击伤多艘日舰。当“吉野”等4艘日舰进逼北洋“定远”舰时,陈金揆开足马力,冲在“定远”前面,拦击敌舰。“致远”舰遭到多次炮击,最终被鱼雷击中沉没,陈金揆和全舰官兵壮烈牺牲。
在召回的留美幼童中,获得学士学位的只有詹天佑和欧阳赓两人。詹天佑和众多留美幼童一样,在延宕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才获准出来工作。1892年,詹天佑参加修建京沈铁路,成功建成滦河大桥。这是由中国工程师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桥梁。
真正让詹天佑蜚声中外的,是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修建京张铁路。同为留美幼童的梁敦彦当时是关内外铁路总办,他力荐由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1905年,朝廷正式任命詹天佑为京张铁路总局总工程师兼会办,一年后升为总办。1909年10月2日,京张铁路正式建成通车,比原计划提前了两年,较预算节省经费35万余两白银,且工程质量十分优异,詹天佑真正实现了他提出的“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的目标。
无论是参与保卫国家主权的战争,还是主持修建大桥和铁路等基础设施,都显示出留美幼童的抱负。他们用实际行动表明,留学生活不但没有使他们变成外国人,反而让他们更加热爱祖国;而他们的所学,也给当时落后的晚清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改变和收获。
“留美散兵”
1881年留美幼童被召回,留美教育几乎中断,只有三三两两的自费生和官费生在美学习。这一时期的学生被称为“留美散兵”,其中,施肇基、颜惠庆是比较典型的代表。
1893年,16岁的施肇基随驻美公使杨儒赴美。作为翻译人员,英语能力自然得过关,杨儒安排他在华盛顿市立中学学习。
施肇基大多数时间都在补习英语。后来,杨儒调任俄国公使,伍廷芳接任美国公使。伍廷芳到美国后不久,施肇基从华盛顿市立中学毕业,伍廷芳进而让他到康奈尔大学继续深造。施肇基是第一个就读于康奈尔大学的中国学生,师从史蒂文森教授。教授在讲解欧洲近代史时,向施肇基提问:“来美求学,有何志愿?”施肇基说:“中国积弱,受人欺凌,愿以所学,为国家收回权利,雪耻图强。”教授又问:“雪耻图强,如何做起?”他胸有成竹地回答:“中国屡在国际战争中惨败,国民失去自信自尊之心,必须再与外人作战,战胜一次,恢复其自信自尊之心,然后可以努力有为。”
1901年,施肇基获文学学士学位;190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02年夏天,施肇基学成回国,1906年参加新科举考试,得最优等法政科进士,成为第一批“洋进士”。
另一位“留美散兵”颜惠庆没有官方背景,他是由传教士带入美国的。1895年10月,步入成年的颜惠庆开始了留美生活。首先,他就读于圣公会中学。这所学校坐落在一处常受大风侵扰的荒岭上,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以致颜惠庆在回忆录中称那段生活“堪与斯巴达式的禁欲风尚相比”。学校开设数学、德语、演说、修辞学等课程,颜惠庆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圣公会中学一年半的学习时间里,他通过各科考试,还赢得作文比赛金奖和辩论比赛大奖,最终顺利获得进入弗吉尼亚大学深造的资格。
1897年9月,颜惠庆进入弗吉尼亚大学读书。其间,他以出色的成绩赢得了校方的赞赏,教务长豁免了他的学费。他于1900年6月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成为毕业于该校的第一名中国学生。
1906年,颜惠庆参加清政府举办的游学欧美毕业生考试,结果名列第二,受到慈禧太后召见,并要他到学部任职,但他未就任,而选择留在圣约翰大学任教。1908年,伍廷芳奉命出使美、墨、秘等国,颜惠庆被任命为驻美公使馆二等参赞,由此开启了他的外交生涯。
施肇基、颜惠庆可谓“留美散兵”中的佼佼者,这代表着留美幼童被召回后,中国学子留学美国的另一种现象。据《同舟共进》 李书纬/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