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贾凤霞 孔明
人物简介:何志清,92岁,原石家庄纺织集团总公司劳动人事处处长,1992年5月离休。
金秋联展,共谱新篇。
在刚刚结束的2024中国纺联秋季联展上,石家庄31家纺织服装企业组团亮相,多款“石家庄造”优质新品火爆出圈,收获多笔意向订单。
“纺织业,曾是石家庄市的支柱产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座纺织之城在这里应运而生,为城市留下了永久的记忆。”谈到石家庄市的纺织业,今年92岁的何志清神采飞扬,他激动地说:“作为一名纺织人,我深感自豪。”8月27日,记者走进离休干部何志清家,听他讲述石家庄市纺织业辉煌发展历程。
“一五”期间
大规模发展纺织业
1948年12月,何志清成为大兴纱厂的一名工人,先后担任劳资组组长、劳资科科长等职,后调任市纺织局劳资科,直至1992年5月离休。
何志清介绍说,他刚进厂时,生产任务很重。工厂机器24小时不停歇,工人三班倒,生产出的棉布、棉纱被源源不断运往前线,石家庄也成为支援全国解放的物资补给大后方之一。
1953年,国家实施“一五”计划,确定了156项重点建设项目,其中纺织基地落户石家庄。1953年开始,由华北纺织管理局组织人力物力,投资14000多万元,在石家庄建设多个纺织厂和一个印染厂。1953年4月30日,石家庄第一棉纺织厂破土动工,1954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建成投产。随后,棉二、棉三、棉四和第一印染厂分别在1955年、1956年、1957年、1959年建成投产。
何志清回忆说:“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短短几年时间,石家庄的棉纺厂就从棉一建到棉七,还有印染厂、服装衬布厂、针织厂、新华服装厂和纺织机械厂等等,数以十万计的纺织职工,从全国各地来到石家庄,在飞速运转的纺织机前飞梭走线。”20世纪50年代,石家庄市已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
纺织基地
织出一片锦绣
20世纪80年代,石家庄市的骨干纺织企业敢为人先,创新探索,在全国大型企业中率先实行“群体自荐竞争承包”,大胆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进行设备改造、提档升级,为改革之初的石家庄乃至全国纺织企业起到了示范作用,推动了石家庄纺织经济效益全面提升,一跃步入全国纺织行业前列。
市场如战场,残酷而激烈。20世纪90年代,石家庄市国有纺织企业与其它行业国企一样,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不服输的纺织人直面困难与挑战,走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之路。
为发挥资产规模和技术人才优势,使国有老企业焕发新活力,让老产业重振雄风,1991年,石家庄市纺织系统改制成立常山纺织集团。1996年,经省政府批准,常山纺织集团改组为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授权经营市属纺织企业国有资产。集团公司依靠规模和效益优势,勇闯市场经济大潮,大刀阔斧进行国企改革,果敢搬迁改造、退城进园、跨界联姻,形成纺织、软件“双主业”格局,在多元化发展之路上再次腾飞。
向“新”而行
打造纺织业新名片
浴火重生,向“新”而行。
近年来,石家庄市纺织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发展,每年10余万吨棉纱、3亿米坯布被运送到各地。新时代的纺织人,正在用勤劳的双手,继续编织这座纺织大城的梦想。
初秋时节,走进位于石家庄正定的常山纺织工业园区织造车间,一排排现代化织机整齐排列,高速地飞纱舞线,放眼望去甚为壮观,许多织机上还挂着“新产品实验机台”标牌和“党员先锋岗”的标志。
“从1953年石家庄棉一纺织厂破土动工,到2000年纺织板块的成功上市,再到2023年成长为河北省纺织科技研发制造和数字化转型龙头企业,常山集团做优纺织服装产业的初心不改,做强国货品牌的目标不变。”石家庄常山纺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秘勇表示,企业将着力打造石家庄纺织业新名片,助力全市高质量发展。
(石家庄市国资委老干部科协助采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