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离不了。不管是一寸钢哎嗨一粒米,一尺布,一分钱,咱们都要用得巧……”一天晚上,在邯郸市成安县城中心文化广场上,一群中老年人正在举行歌咏比赛,听着这首耳熟能详的《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我的思绪回到了难忘的童年时代。
我从小生长在冀南一个偏僻的村庄,父母都是农民,文化程度不高。我的兄弟姐妹多,家里物质条件较差。因此,省吃俭用就成了父母身体力行的事,也是教育子女最多的话题。
自打我记事起,父母就常把“紧紧手,年年有”“勤俭节约粮满仓,大手大脚仓底光”等话语挂在嘴边。每天放学回家,锅里不是蒸红薯,就是煮胡萝卜,即便如此,我也吃得如狼吞虎咽一般。父亲身为家里的顶梁柱,不仅辛勤劳作,还要处处把好勤俭节约关。他吃红薯时,从不舍得去皮儿,也不允许我们将红薯皮剥下。掉在桌子上的饭渣、米粒等,都要捡起来吃掉。菜汤同样不允许倒掉,父亲要求我们用窝头蘸着吃下。农具、厨具坏了,父亲就会搬出工具箱,自己动手维修。
平时,母亲除了下地劳作,大多时间是在家里纺线织布,给一家人做衣袜鞋帽。无论大人还是小孩,不管谁的衣服破了,都要缝缝补补后继续穿。每年春天,母亲总会把平时做衣服剩下的碎布头儿拿到房顶上晒干,然后裁剪成鞋样,一层层叠起来,纳成“千层底”。我离开家读高中时,奔赴工作岗位时,都是穿着母亲做的“千层底”。
父母虽然厉行勤俭节约,但对街坊邻居从不吝啬,有时还特别大方。那时候,家里断粮的现象时有发生,遇到这种情况,母亲就会拿着碗到左邻右舍家借面,待家里有粮时,总是要多还一些。譬如,借面时碗是平平的,还面时则是冒尖的。用母亲的话说,这叫“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父母的一言一行感染着我、引导着我,我从小就懂得了艰苦朴素的道理,继承了勤俭节约的家风。作业本用完了正面,我都会接着使用反面;鞋底磨破了,就垫些破麻袋之类的东西,只要不磨脚就继续穿。
我和妻子都出身于普通农家,而立之年才在城里安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里的生活逐渐宽裕了,但是,我们始终没有丢下勤俭节约的家风。剩菜剩饭只要不变质,我们就变着花样将其吃掉;衣服只要还能穿,就不添置新的。我的工作是办公室秘书,长期伏案写字,为了防止衣服袖口磨损,妻子特意为我做了两副套袖。家用电器、生活用品等,只要能继续使用,就不为赶时尚而买新的。洗衣服时,妻子会将废水分别接到各个盆里,脏水用来冲洗马桶,稍干净的水用来涮拖布。做饭时,我习惯将淘米、洗菜用过的废水,收集起来用来浇花。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儿子咿呀学语时,妻子就教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如今,他会动手修理家里损坏的物品,修补自己破损的衣服。外出办事,只要能坐公交车,他就选择“绿色”出行,不开私家车。 杨慧敏/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