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精品阅读

夏培肃与杨立铭 科海携手一世情

2024年08月26日

  1951年,一对年轻的海外学子放弃优厚待遇,毅然从英国回国。从此,他们科海携手,爱恋一世,谱写了一段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动人佳话。他是理论物理学家杨立铭,她是被称为“中国计算机之母”的夏培肃。

  艰难求学

  1947年8月,24岁的夏培肃前往英国。那里有一位老朋友热切期盼着她的到来,他就是杨立铭。

  早在国内大学读书时,他们便在同学介绍下相识。一个是电机系少有的才女,清秀内敛;一个是机械系的青年才俊,玉树临风。一次漫步清谈后,彼此好感顿生。

  两年前,杨立铭先一步到英国爱丁堡大学深造,得知夏培肃有留学的打算时,便帮助她申请到在爱丁堡大学攻读博士的机会。

  不久,夏培肃来到英国。作为工学院唯一的女生,她的到来一时引起轰动,记者们纷纷来采访,争相一睹这个东方女子的芳容。

  爱丁堡大学学术氛围浓厚,在导师欣赏的目光中,夏培肃信心倍增。但同时,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也深深地刺伤了她的心:中国留学生需要每年去警察局登记,而同时需要登记的是各类犯人;房东女儿的地理书里,对中国的描述是,男人抽鸦片,女人裹小脚,穿衣要靠西方国家施舍;当夏培肃在学习之余当助教时,有人甚至挑衅:“中国人不配给英国人当助教!”

  “不能让他们瞧不起中国人!”种种屈辱刻骨铭心,每次出门前,夏培肃都会“镜箴自鉴”,以庄重、自信和典雅的姿态穿行于校园,以出色的成绩赢得导师赞赏。

  这样的夏培肃,越来越让杨立铭倾心。那时,杨立铭师从量子力学奠基人马克斯·玻恩,在理论物理学研究方面小有成就。尽管经常工作到深夜,但每个周末,他都会到夏培肃的住所去看望她。

  交谈增多后,他们对彼此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样出身书香之家,同样在战乱中艰难求学,同样怀着拳拳报国之心,在不断的学术交流中,爱慕之心与日俱增。

  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夏培肃与杨立铭在爱丁堡登记结婚。

  蜜月里,两人一同去了巴黎大学,在居里夫人学习和工作过的地方参观,他们心有所思。由居里夫人对波兰的热爱,他们想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

  彼时,新中国刚刚成立,急需人才,他们归心似箭。多年以后,杨立铭回忆:“当时我们已有良好的工作待遇,但作为中国人,我们一定要回祖国参加建设。

  重要转折

  1951年,应清华大学教务长周培源之邀,夫妻俩登上回国的轮船。在清华校舍,一个破旧的小房间成了他们的家,当时物质条件艰苦,但他们满怀激情,在各自的领域奋斗着。

  随着院系调整,杨立铭到北京大学担任物理系教授,而数学好、又懂电路的夏培肃则被华罗庚选中,参与到电子计算机的研制中。

  “一个人在一生中,常常会有一些改变命运的转折点。对于我来说,这个重要的转折点出现在第一次谒见华罗庚教授时。”为了这份信任,夏培肃全力以赴。

  然而,计算机是新生事物,研究小组一无所知。为了弄清原理,夏培肃泡在图书馆抄资料,去旧货市场收集器材,真正的白手起家。

  在北京西郊中关村内的一幢新建大楼里,她带领年轻人日夜奋战,很快就掌握了苏联计算机的工作原理。1959年,夏培肃负责研制的107计算机横空出世。

  成功的喜悦,有爱人一起分享,那喜悦就变成了双倍。在科技报国的路上,夏培肃和杨立铭意气风发,携手前行。

  可是,为了理想,他们忽略了自己的孩子,1962年5月4日,噩耗不期而至。那天,夏培肃照常去上班,只有杨立铭一人在家,他只顾在屋内潜心钻研,不知何时,七岁的大儿子失足不幸夭折。

  家庭遭此重创,很长一段时间,杨立铭陷入自责,郁郁寡欢。夏培肃把悲痛埋进心底,她没有责怪,没有吵闹,相反,她理解他,尊重他,更加呵护他。

  由于营养不良,再加上过度劳累,杨立铭染上了肝炎,夏培肃于是自学理疗,精心照料他的生活起居。物资短缺时,她想方设法买来蜂蜜和银耳;为了让他走出愧疚情绪,她把每个星期天的下午定为“家庭团聚日”,在小儿绕膝的天伦之乐中,杨立铭的身心逐渐恢复。

  磨难,使两颗心靠得更紧。特殊年代,夏培肃被关进牛棚,杨立铭守护着她,帮她熬过艰难的日子。1970年,他们一同去江西干校劳动,一个养鸡,一个养牛,住在茅草房里,他们互称“鸡司令”“牛军长”。在温柔的称谓中,彼此越来越豁达、理解、贴近。

  “科苑双星”

  动乱结束后,科学的春天终于到来。知天命之年,夏培肃和杨立铭把全部精力都用来钻研学问。

  她创办学术期刊,培养研究生,助力计算机事业蓬勃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计算机之母”;他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上取得重要成果,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事业上,他们一起成长,互相成就;生活中,他们甘于清贫,“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生病住院时,他们甚至拒绝学生探望,“我们不想被打扰,只想安静一点”。深夜里,在微黄的灯光下,或讨论学术,或各自捧读,对他们来说,这便是最浪漫的事。

  1991年,夏培肃和杨立铭同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被科技界誉为“科苑双星”。后来,一位诗人特意送上一首七律:“风雨爱恋一世浓,灵犀常伴壮行程;醇醇魂追恩师诲,挚挚心涌赤子情。师抚幼树成巨树,我献此生托后生;科海携手浪最处,万里波涛弄潮声。”

  而这,正是他们几十年科研与生活的真实写照。

  事业与家庭兼顾,背后的付出不足为外人道。经历过丧子之痛,风雨侵袭,夏培肃更能体会到,唯有爱的力量,才能使一切恐惧和痛苦都化作甜蜜,化作前行的勇气。

  年事渐高后,夏培肃逐渐淡出科研一线,2000年,在杨立铭的帮助下,她撰写完成了《量子计算》一文,被计算机界广泛应用。夫妻联袂,佳话续写。

  并肩同行半个世纪,2003年,分别的时刻到来了,在夏培肃的陪伴下,杨立铭走完了人生最后一段旅程。他去世后,夏培肃常常独行于幽幽小径,在古树绿草中寻找那个记忆中的身影。杨立铭留下的几千册专业书刊,她都无偿捐赠给了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图书馆。只要有人记得,他就没有离去。

  科技报国是他们共同的梦想,让中国的计算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这是夏培肃最大的愿望。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第一款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CPU诞生时,她的学生将芯片命名为“夏50”,以此致敬夏培肃从事计算机事业50年。

  2014年,91岁的夏培肃走完了优雅而又奋进的一生。她的倩影,永远地留在中关村内,她和杨立铭留下的美好爱情,也如天上星河,长久地闪烁着动人的光芒。

  据《老年文汇报》

2024-08-26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176783.html 1 夏培肃与杨立铭 科海携手一世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