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体看台

徐光耀:永远站在人民队列里

2024年08月23日

  每逢寒暑假必播的电影《小兵张嘎》,今年夏天又如约出现在电视荧屏上。活泼淘气、机智果敢的少年嘎子,已成为众多小朋友亲密的小伙伴。

  “孙犁先生说过,一部作品能有50年生命就不错了。《小兵张嘎》已经60多岁了。现在电视台还会播放,小说还在出版,孩子们喜欢,说明它还活着。”今年99岁的作家徐光耀谈吐从容,聊到作品,眼中透着惬意的光。

  和嘎子一样,徐光耀13岁投身革命,亲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炮火的淬炼和洗礼,让他的笔墨始终关注激烈的战场和战场上坚韧的战士。

  徐光耀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平原烈火》取材于1942年冀中抗日根据地军民反“扫荡”的艰难历程:宁晋县大队在大队长钱万里和一中队长周铁汉带领下,冲出敌人的包围,与敌人进行不懈斗争,刻画出燕赵儿女英勇不屈的革命英雄形象。

  1950年,小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立即引起广泛关注。这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早期描写共产党艰苦抗战的长篇小说,为之后革命战争题材创作铺下坚实基石。后来,人民文学出版社成立,出版的第一部小说就是这部《平原烈火》。

  20世纪50年代,徐光耀遭遇人生的低谷期,想通过创作转移注意力。写什么好呢?他突然想起《平原烈火》里有个小鬼“瞪眼虎”,活泼灵气,但因为不是主角,小说没有充分展开。一位老战友还跟他抱怨:“挺可爱一个孩子,怎么给写丢了呢?”

  徐光耀决定再写写这个孩子!“于是,我敞开心扉,把平生所见所闻、所知所得的‘嘎人嘎事’,广撒大网,尽力搜寻,桌上放张纸,想起一点记一点,忆起一条记一条,大嘎子、小嘎子,新嘎子、老嘎子,蹦蹦跳跳地奔涌而至。”仅一个月时间,他就写完了小说和电影剧本。

  1961年底,《河北文艺》全文发表《小兵张嘎》。两年后,由崔嵬导演的同名电影在国内上映,嘎子走进千家万户。至今,小说发行量超1000万册,被翻译成英、德、泰、阿拉伯等多种语言,电影成为几代中国人的童年记忆,电视剧、动画、戏曲等版本陆续推出。

  嘎子为何如此受人喜欢?徐光耀认为关键在于“嘎”,这种冀北地区少年独特的性格,让人物活灵活现。“他的一切思想行动都带着‘嘎气’,从‘嘎’掌握人物,从‘嘎’塑造性格。”塑造人物不是照方配药,把各种因素一味味抓来,混到一起就算成功,而是必须找到个性,一以贯之。

  进入90年代,徐光耀开始写作“我的喜剧系列”,背景仍然多是抗日战争,这次他将笔触聚焦于战争中人的精神深处。这是他的命运与文学反复碰撞后的又一次飞跃。

  散文集《昨夜西风凋碧树》是他创作生涯中的又一座高峰。在书中,徐光耀回顾了自13岁参加革命后极富戏剧性的人生,以坦诚刚正的语言,记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对历史的反思和对人生的思考。

  为了全身心地写这部作品,他一头扎进深山里,找一处农民废弃的小屋,一住就是几个月。2001年,该散文集获得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徐光耀特别重视培养文学新人。担任《长城》主编和河北省文联主席时,看到年轻人的好作品,比他自己写出好作品还要高兴,并在很多场合不遗余力地推介,铁凝、贾大山、关仁山等都曾受过他的帮助。

  穿过战争的硝烟炮火,遍览新中国的壮丽风景,徐光耀坚信:这个巨变的时代应该且能够产生很多史诗级作品。他寄语后来者:“站在人民的队列里,做‘生活型’作家,努力创作人民永远记得住的作品。”

  刘江伟/文

2024-08-23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176513.html 1 徐光耀:永远站在人民队列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