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曾国藩后人曾约农将一份曾被曾氏家族视为绝密的《李秀成自述》拿出来交给出版社出版。这份资料还原了历史真相,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事情到这里没有结束,1977年,曾国藩另一位后人的一句话揭示了《李秀成自述》中隐藏着的李秀成的一个重大战略目的。
李秀成被俘后究竟是何表现
李秀成(1823-1864),原名李以文、李寿成,28岁参加太平军后,由于战功卓著被封为“右后四军军师”,加之粗通文墨,不久就成了“地官副丞相”,是太平军中后期迅速升起的一颗新星。天京事变后,洪秀全放眼身边无人可堪大用,开始对其格外重用,封其为“副掌帅”,即指挥太平军的第二把手。1857年是其人生的高光时刻,由于率兵解除镇江之围,洪秀全为表彰其突出功绩,赐其名“李秀成”。洪秀全本人名字中有“秀”,赐名而不避“圣讳”,堪称最大褒奖。
1858年,由于大破清军北大营,洪秀全封李秀成为“忠王”。然而,李秀成最终没有成为洪秀全寄托希望拯救天京的那个人。同治三年(1864年),伴随着几声巨大的爆破声响,天京陷落,李秀成为了护送幼主洪天贵福,把自己的好马给他逃跑,自己骑个驽马因此被俘。
曾国荃(曾国藩的四弟,湘军首领之一)对这位从未谋面的老对手恨之入骨,亲自进行审问。盛怒之下,曾国荃“叱勇割其臂股”,而李秀成“殊不动”。最后在幕僚赵烈文的提醒下,曾国荃才停止用刑。
第二天,赵烈文对李秀成进行提审。此时的李秀成已经不再是怒目圆睁,而是有问必答。他简要对赵烈文说:当初烧炭为业,后来被胁迫入会,称洪秀全为洪先生,初在石达开部下当职。赵烈文问他几位大王孰好孰坏时,李秀成表示“独服石王”。赵烈文又问:“你在伪朝知道洪秀全不能成事呢,还是觉得他肯定能成功?”李秀成回复说:“如骑虎不得下耳。”
总之,这次审讯李秀成相当配合,只是在最后不知为什么忽然对赵烈文说:“天上有数星,主要是预示夷务不靖,十余年必得验证。”赵烈文详细询问那颗星星的名字,得到回答后,深谙易学的赵烈文认为“皆鄙俚俗说而已”。
最后赵烈文问他有什么打算,李秀成表示:“肯定是死,只是我还有些旧部,想给他们写信遣散,则瞑目无憾。”赵烈文认为他“有乞活之意”,最后向他表示说:“汝罪大,当听中旨,此言非统帅所得主也。李秀成于是“俯首不语”。至此,赵烈文已将李秀成心理底数大致摸清。
5天后,曾国藩从安庆赶到,亲自处理李秀成问题。在这几天,李秀成写了数万字的“供词”,即《李秀成自述》。李秀成的自述大概写了7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金田起义详情,二是有关“天京事变”前后的历史,三是有关六解天京之围的情况,四是叙述在上海等地与“常胜军”交战的情况,五是为太平天国的军政民政做辩解,六是分析太平天国失败的几大失误,七是表达他自己要为曾国藩收复太平军余部的愿望。
曾国藩为何将李秀成匆匆处死
曾国藩看过《李秀成自述》后,赵烈文到曾国藩处闲谈。曾国藩问他:“我打算将李秀成就地正法,不必等朝廷指示,你觉得可以吗?”赵烈文说:“活捉李秀成十多天了,大家都有目共睹,而且又遵照您的吩咐,录下了他的口供,应当不会让任何人怀疑。况且李秀成这个人十分狡诈,不能把他押送到朝廷处理。”显然,在处死李秀成的问题上,曾国藩与赵烈文意见一致。
3天后,曾国藩再次来到囚禁李秀成的地方,与他进行了最后一次谈话。曾国藩也看出李秀成依旧有求生之意。曾国藩对他说:“对你的处理要等候朝廷指示,不是我能决定的。连日来我也为此事反复考虑,等朝廷有了明确指示再告诉你。”第二天,曾国藩派人通知李秀成:“国法难逃,中堂不能为你开脱罪责。”李秀成颇为感恩戴德地说:“中堂厚德,铭刻不忘。今世已误,来生图报。”于是被曾国藩处死。
曾国藩为何不敢把李秀成解送到北京,而要匆匆将其处死?其间利害关系,大体有这么三点:一是太平天国“圣库”财物被曾国荃纵兵抢掠一空,李秀成对此知之甚详,将他解送至京,势必将供出实情,对曾国荃和湘军其他将领极其不利,曾国藩也难逃失察之责。二是曾国藩兄弟多次奏报战绩,难免有所夸饰,李秀成到北京后,一旦“搬弄是非”,将其拆穿,后果不堪设想。三是金陵城破之后,湘军只顾抢掠,对太平军毫无防范,致使幼天王洪天贵福轻易逃脱以及李秀成为方山村民活捉等,这一系列事实真相大白于天下,对曾国藩兄弟甚至整个湘军的声誉都将造成巨大的损害(左宗棠不久即对此弹劾)。因此,迅速处死李秀成灭口,对曾国藩来说,显然益处更大。
曾国藩在给朝廷上疏解释为何要提前处死李秀成时说:“臣窃以圣朝天威,灭此小丑,除僭号之洪秀全外,其余皆可不必献俘,陈玉成、石达开即有成例可援。且自来元恶解京,必须诱以甘言,许以不死。李秀成自知万无可逭,在途或不食而死,或窜夺而逃,翻恐逃显戮而贻巨患。与臣弟国荃熟商,意见相同,辄于七月初六日将李秀成凌迟处死。”曾国藩的理由让朝廷无懈可击,因为有先例可循。
《李秀成自述》是否被“篡改”
据赵烈文在其日记中记载,李秀成的亲笔自述供词有五六万字。同治三年七月七日曾国藩在《谕纪泽》信中说:“伪忠王自写亲供,多至五万余字。两日内看该酋亲供,如校对房本误书,殊费目力。”照此看来,李秀成的供词有五六万字之多是比较准确的。李秀成的自述非常翔实,且叙说很有条理,赵烈文读完后感叹李秀成是个人才,只不过文化程度不高,笔墨不算流畅,还有很多白字和错字,但这些都不足影响李秀成自述的珍贵价值。
另据曾国藩日记记载,早在七月五日,他就开始亲自校阅李秀成供词,当天看了8页纸。第二天,他又对李秀成供词进行审查,这一天总共看了两万余字。七月七日,曾国藩把剩下的八九千字供词看完。
如此看来,校阅修改李秀成供词的工作,首先是曾国藩自己在做,赵烈文只是在他审阅修改的基础上再通读一遍,最后润色把关而已。这说明曾国藩对这份供词是极其重视的,亲自严格审查,凡不利于自己的地方,都被他做了精心删改。这还不够,最后还让赵烈文认真通读一遍,他才放心报送军机处。
于是,历史上的《李秀成自述》的原件就被保存在曾国藩故乡,长期不允许外人参观阅读,尽管这已经是被修改过的。
1962年,曾国藩后人曾约农将这份曾被曾氏家族视为绝密的《李秀成自述》,拿出来交给出版社出版,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当时一位历史学者对此评说:“忠王不忠,铁证如山,晚节不忠,不足为训。”
直到1977年12月,曾国藩的曾外孙女俞大缜在给一位专家的信中,提到其母(曾国藩孙女曾广珊)亲口告诉她,“李秀成劝文正公做皇帝,文正公不敢”。联系供词全文、李秀成性格、当时处境、国内外环境,可以推断李秀成写这供词绝不只是保存太平军史,为自己留个传。他的最高期望值是,曾国藩能拥兵称帝,那么他可能就有机可乘,重整太平军,最终再度形成“三家争天下”的局面。但李秀成显然高估了自己自述的效果,对曾国藩其人和其格局也缺乏正确的判断。
据《文史博览》 赵立波/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