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闲情雅趣

瓷上楸叶知秋意

2024年08月21日

  晚唐诗人杜牧在《早秋客舍》中写道:“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从立秋开始,阳气渐收,万物内敛,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结果。在立秋这个节气里,古人会用一些特定的习俗来庆祝,体现了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敬畏、感恩和热爱。

  因为楸树之“楸”与秋天之“秋”同音,所以,人们戴楸叶寓意迎接秋天到来。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中记载:唐朝时立秋这天,长安城里售卖楸叶,供人们剪花插戴。到了宋朝,此俗风靡全国,有的地方不仅戴楸叶,还把楸叶或楸树枝编成帽子戴。南宋诗人范成大《立秋》一诗中的“折枝楸叶”,指的就是戴楸叶、应时序的立秋节俗。

  明代广窑楸叶式笔洗(图一)。笔洗,是文房中用来贮水、洗笔的器具。明代文人还用来养菖蒲,有好茶者,则以笔洗作为承盘,接住茶壶滴下的水,好花者以笔洗为花盆盆托,也是极雅致之事。笔洗通体仿楸叶形,内外雕刻凹凸的叶脉,叶边堆贴4朵盛开的花,并刻出7枚花蕾。造型新颖,窑变花釉挥洒自如,卷曲的叶边仿佛被微风吹动,颇有天然韵致。胎体厚重,釉层凝厚,深蓝色釉中渗化出葱白色雨点状花斑,俗称“雨淋墙”。广窑,亦称石湾窑,位于广东佛山市石湾镇,其窑变机理与宋代的钧釉相同,但烧造出的窑变釉陶瓷的外观与宋代的钧窑瓷器相去甚远,颇具浓郁的地方特色。从传世品看,石湾窑仿钧釉多为蓝色釉中夹杂白、红、紫等色,绚丽多彩,斑驳陆离,独树一帜。

  清代孔雀绿釉楸叶昆虫笔掭(图二)。笔掭又称笔砚,用于控制墨的浓淡或理顺笔毫。常制成片状,为下笔行文描画之前用以掭墨吮毫之具,以避免一笔之间发生墨色浓淡不均的现象。这件清代道光时期的官窑笔掭呈双楸叶形,叶脉内凹外凸,两叶端分别有叶茎,两叶茎相互交错,将两片楸叶相连,叶茎末端各有两片小嫩叶,极富生命力,楸叶上有一昆虫爬行。底刻有“道光年制”四字横排篆书款。笔掭通体施孔雀绿釉,釉色青翠鲜丽,釉面莹润均净,胎体匀厚,胎质坚细。底部有四枚细小的支钉烧痕。釉色内深外浅,以表现楸叶的阴阳向背。这件笔掭构思巧妙,楸叶形象逼真,尤其是楸叶上的昆虫作爬行状,模仿自然,栩栩如生。这件笔掭既反映出高超的制瓷技艺,又有较高的观赏性,诚为不可多得的文玩雅品。

  雨林/文

2024-08-21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176289.html 1 瓷上楸叶知秋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