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三伏天,我在石家庄平山县驼梁风景区避暑。7月26日吃过早饭,我和几位好友结伴散步。走着走着,见一位中年妇女带领两位少年沿陡坡艰难地骑行,人们纷纷投去惊讶的目光。大概是坡太陡了,三人纷纷从自行车上下来,推车前行。我好奇地上前攀谈。
原来,这位妇女名叫李捧,是石家庄市晋州人,从事电商工作。两位少年是她的两个儿子,长子17岁,读高三,次子13岁,上小学六年级。他们从2022年开始练习骑行,先是在石家庄市周边练习,后来逐渐增加行程,2023年曾骑行到北京,而这次远行的目的地是五台山。
李女士说,去年暑期骑行到北京比较顺利,从家乡出发,骑行了260多公里。到北京后,他们先后参观了北大、清华,游览了长城,观看了天安门广场的升国旗仪式。看了升国旗的壮观景象后,两个儿子激动得跳了起来,长途跋涉的艰辛和疲劳一扫而光。而此次骑行遇到的困难是始料不及的。先是在灵寿县境内,小儿子见路旁有一块平坦的草坪,就高兴地在草坪上骑了一圈。没想到,草坪上长着许多蒺藜,把车带扎了好几个窟窿。自己修补费时间,只好找附近的修车师傅修理。好不容易到了驼梁,没想到盘山公路那么陡,只好骑一段、走一段,累得实在走不动时,就坐在路边歇一会儿。
在谈到带儿子骑行的初衷时,李女士颇有感触地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许多孩子在‘蜜罐’里长大,吃不得苦,受不得累,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这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今后事业的发展。家长是孩子最有影响力的老师。我带儿子骑行,不单是为了锻炼他们的身体,更重要的是锻炼他们适应艰苦环境的能力和克服困难的信心,铸就‘男子汉’气魄,为他们今后走自己的人生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听了她的话,我不禁肃然起敬。
人生的大目标是由一个个小目标组成的,就像骑行一样,总里程是由一段段路程组成的,每段路不可能都是平坦的。如果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打退堂鼓,就永远到不了目的地。反之,如果咬牙坚持,并想法解决困难,就一定能实现目标,最终到达目的地。 王文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