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石家庄老干部

赵建新:天路连古村 织就好光景

2024年08月02日

  20世纪80年代,赵建新(左)在乡村办案时的留影。  受访者 供图

  赵建新正在翻看井陉天路地图。本报记者 李泽佳 摄

  本报记者 贾凤霞 李泽佳

  人物简介:赵建新,93岁,井陉县人民法院原党组书记、院长,1991年5月离休。

  太行画廊,婉若游龙。

  时下,正值旅游旺季。驱车行进在石家庄井陉太行天路上,群山、密林、村落、梯田……山水美景尽收眼底。

  “井陉,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首批千年古县和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区。一条天路,犹如一条飘动的丝带,串起沿线26个传统古村落,将发展的机遇带进深山。”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说起家乡这些年的变化,石家庄市井陉县93岁的离休干部赵建新,欣喜之情溢于言表。7月26日,他拿出2019年9月10日珍藏的新闻报道《井陉太行天路地图》,如数家珍般讲起天路修建前后井陉人民生活的变化。

  行路难

  藏在深山无人识

  赵建新是井陉县辛庄乡焦家垴村人,在县检察院、县法院工作期间,曾走遍全县17个乡镇、318个行政村。他介绍说,井陉,素有“太行八陉之第五陉,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之称。行路难,是这个山区县面临的最大难题。“那时,出门就是山,乡亲们如果去县城或者市里卖特产,来回得两三天,卖的钱可能连食宿费、路费都不够。”赵建新说,更让他痛心的是,有的山里人一辈子没去过县城,更别说省城了。交通闭塞、观念陈旧、思想落后,乡亲们很难富裕起来。

  2016年,井陉县天长镇、于家乡、南障城镇、秀林镇4个乡镇的24个村庄,被确立为全国首个“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区”。保护区的设立,为井陉县古村镇的保护和利用注入了新动力。“酒香也怕巷子深,这些古村落藏在深山无人识,老百姓只能守着‘摇钱树’继续受穷。”赵建新不无担忧地说。

  修天路

  古村成为“香饽饽”

  进入新时代,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井陉县委、县政府经过反复调研,决定打通一条连接千年古村的乡村公路,引入开放的“活水”,破解贫穷落后的困局。

  2016年的初冬,寒风刺骨,于家乡党委书记赵峰从县委领回了军令状:“两年内必须完成12.5公里的任务。”面对军令状,他有些喘不过气来。路线最长、难度最大、任务最重的标段在于家乡,而于家乡的经济基础最薄弱,这路怎么修?

  立下军令状,就得干出样!赵峰动员沿线党员干部群众统一思想,不等不靠不要,挺起脊梁自己干。劈山开路消耗巨大,补贴资金杯水车薪,硬是撑了一年多,修路的资金链断了。面对山穷水尽的半拉子工程,赵峰冥思苦想,想到了乡里仅有的几个企业家。于是,他自掏腰包把他们聚到了一起。第二天,崇山峻岭中又恢复了往日的机械轰鸣声。那一刻,赵峰泪流满面。

  在天路打通过程中,沿途干部党员群众齐上阵,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2019年,历经22个月,全长60.4公里的旅游环路——太行天路全线贯通,比预计工期提早14个月。这条路一度成为网红路,还被评为全省“十大最美农村路”。从此,古村落成为“香饽饽”,热度持续不减。

  一条路

  带火一条旅游经济带

  天路连古村,织就好光景。太行天路,不仅是一条旅游路,更是一条致富路。近年来,依托这条路,井陉县着力打造太行天路旅游经济带,走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加快乡村全面振兴。

  夜晚的吕家村,流光溢彩。一个个石头砌成的民宿小院,依山而建,写生基地、观山餐厅和咖啡馆等各有特色。“吕家村,位于太行山腹地,四面环山、偏僻闭塞,常住户不到50户。”村党支部书记吕军说:“闭塞,在太行天路修通的那一刻被打破。”目前,吕家村共运营着21个民宿小院,还有10个小院也将在今年国庆节前开张。

  村民梁巧梅,今年60岁,在一家民宿做管家已有两年时间。“真没想到,我这个年纪了还能在家门口挣到钱。”梁巧梅说,她每月能拿到保底工资2100元,再加上其他奖励和补助,月收入超过3000元。

  道路通、百业兴、收入增。越来越多的农民不用走出深山,也吃上了旅游饭。2023年,井陉县旅游综合收入超10亿元,获评“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井陉县委组织部协助采访)

2024-08-02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174220.html 1 赵建新:天路连古村 织就好光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