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石家庄老干部

李荣福:打造“宫文化” 出振兴路

2024年07月19日

  1984年,李荣福(前排右一)工作留念。 受访者供图

  李荣福在藁城区宫里街。  本报记者 李泽佳 摄

  本报记者 贾凤霞 李泽佳

  人物简介:李荣福,94岁,原藁城市经济协作办公室副主任,1990年12月离休。

  万物荣华,不负盛夏。

  和面、饧面、开条、盘条、晾晒、拽条、拉丝、阴干……近日,走进“中国宫面第一村”——藁城区耿家庄村的耿氏宫面加工厂,工人们正在认真细致地做着宫面,他们用特有的手工技术,精心打造着藁城“文化名片”。

  “石家庄藁城,素有‘冀中明珠’‘河北粮仓’的美誉;其特产宫面、宫灯、宫酒,素有‘三宫’文化之称,目前已经形成了藁城区的特色文化产业。”李荣福介绍说。

  李荣福,藁城廉州表灵村人,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1982年转业至藁城县经济信息办公室,并担任副主任多年。这些年,他对藁城宫文化产业非常关注。7月12日,见到李老时,他饶有兴致地带我们参观宫里街,讲述了近年来藁城区不断做大做强宫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历程。

  一碗宫面饱含悠久文化

  李荣福介绍说,藁城宫面源于隋唐、盛于明清,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加工历史。改革开放以后,藁城宫面走出国门,知名度不断提高。然而制作宫面所用的强筋小麦,却大量依赖进口。藁城人心中暗自憋了一口气:一定要研发出自己的专利小麦品种。

  功夫不负有心人。藁城农科所的科研人员通过夜以继日地攻关,先后培育出9个高产强筋麦品种,并获批国家强筋小麦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依靠强筋麦为支撑,藁城宫面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13年,藁城宫面制作技艺入选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藁城区大力实施宫面产业提升工程,开展生产工艺技术攻关,完善行业标准,提高标准化和机械化水平。这样既保证了手工宫面的味道,又弥补了手工宫面的产量不足,促进宫面产业提档升级。同时,藁城区抓住传统特色资源优势,研制出20余个新品种的宫面,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让传统宫面产业焕发新活力。

  截至目前,全区培育出规模化宫面生产企业14家,拥有“青竹”“庄润”“籍家”等10余个品牌,年产量达16000吨,产值2亿元以上,从业人员超万人。

  一盏宫灯照亮火红生活

  天上北斗星,人间藁城灯。

  藁城宫灯起源于东汉,由纱罩灯衍变而来。近年来,参与宫灯制作的艺人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2006年,藁城宫灯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屯头村作为全国闻名的宫灯专业村,也被称作“中国宫灯第一村”,目前已有1100多家宫灯生产企业,全村90%以上村民从事相关产业,宫灯年销量超1亿对,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0%,年产值超20亿元。

  小宫灯发挥大作用。近年来,藁城区大力改进生产工艺,宫灯已由过去的单一品种发展到现在的转灯、羊皮灯、纸雕灯等18个系列200多个品种。随着电商的快速发展,藁城宫灯的销售渠道也从线下延伸到线上。屯头村实现了“支部+电商”、电商连商户、党建富民强村的新跨越。目前,全村拥有电商卖家600余家,电商渠道年产值超5亿元,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发展。

  “宫文化”助推产业发展

  藁城宫酒,历史悠久,历经3000年而不衰。近年来,宫面、宫灯和宫酒形成的“三宫”文化品牌不断交融,抱团发展良好。为进一步促进“宫文化”品牌建设,2021年11月,藁城区成立宫文化品牌产业联合会,打出组合拳,推动产业行稳致远。2022年,藁城区精心打造特色文化商业街——宫里街,也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随着宫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从业者也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藁城宫匠”。今年4月,“藁城宫匠”劳务品牌成为2024年石家庄市市级劳务品牌。该品牌通过“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将一家一户生产变成了规模化生产。如今,“藁城宫匠”劳务品牌年产值52亿元,带动周边近12万人就业,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藁城区委组织部、宫文化品牌产业联合会协助采访)

2024-07-19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172680.html 1 李荣福:打造“宫文化” 出振兴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