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翻看报纸和旧杂志时,一本《老人世界》卷首语标题——《母亲无所不能》,吸引了我的目光。我看了两遍,越看越觉得作者写的像我母亲,这勾起了我对母亲的怀念。
在我的眼里,没有母亲不会的,没有她做不到的。母亲虽然刚60岁就因病去世了,但她在世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我跟母亲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并不长,只有13年,因为我高小毕业就考上了河北省平山县文化馆群艺班,毕业后就参加工作了。在这13年中,母亲的形象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中。
母亲贤惠体贴,尊老爱幼,脾气非常好。从我记事起,我们兄妹五个从没挨过她的打骂。父亲主外,基本不管家事,家里的一切全靠母亲一人操持。
母亲是个精明能干的人,干活利索,喂猪、养鸡、推米、磨面、洗衣、做饭,无所不能。说到做饭,包包子、包饺子、擀面条、烙烙饼、蒸馒头……都是她的专长。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自由市场很兴盛,每逢家乡的大集,母亲就把白腾腾的馒头和炖好的粉条菜摆在家门口,引来众多赶集的乡亲们购买。逢年过节,母亲都会想办法,哪怕是向邻居家借来原料,也要让我们吃上该吃的东西,比如:二月二龙抬头的“过河面”,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到了过年时,她更要做许多好吃的,有蒸花样馒头、蒸年糕、摊煎饼果子、压猪头肉等。她还会做“茄泥”,把洗好的茄子切片在笼里蒸熟,放到大碗里用香油、酱油、食盐、醋和捣碎的蒜泥搅拌,吃起来真是酸香可口。
母亲的针线活儿做得特别好。全家七口人的衣服鞋袜,都是她亲自剪裁缝制,还不断做出新花样。记得我上小学时,村里有个人穿着制服,母亲看着好看,就想给我做一件。她买来布,比着人家的衣服裁剪出来,家里没有缝纫机,她就用手一针一线地做好。我穿上制服,谁见了都说好看,认定是“裁缝铺”做的。邻居家跟我同龄的伙伴见我穿制服,非让她娘也给做一件,她娘不会,就让我母亲给她做。这样助人为乐的事儿,母亲不知做了多少。
母亲人品好,在家乡是出了名的。她特别会为邻里街坊调解家庭矛盾,说起来“一套一套”的,让人心服口服。邻居家有了矛盾或纠纷,都愿意找她“评评理”,人们说她是个“不挣工分的义务调解员”。母亲说:“一家人意见不一致很正常,遇到问题一定要相互谦让,相互谅解,换位思考,不要怄气,这样才能把日子过好。”
我13岁考到平山学习的时候,母亲觉得我年龄小,没离开过家,不放心我走。最后,是小觉工委管文化的干部到家里做工作,说:“既然孩子考上文化馆学习,以后工作也有前途。就让她去吧!”母亲才同意我去学习。她给我准备行李时嘱咐我:“出去以后一定要听领导和老师的话,和大家处好关系,让人一步自然宽,不要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要记住多个朋友多条路,有个仇人就是一堵墙。”母亲的话非常深刻,影响了我的一生,对我们兄妹五人健康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母亲的教导下,“一生做好人”成为我们的座右铭。何凤婷/文
作者简介:何凤婷,1947年出生,原为石家庄平山县文化馆干部,走遍平山的山山水水,为老区人民宣传演出,他们的宣传队被称为活跃在山区的“乌兰牧骑”。退休前在河北省总工会温塘工人疗养院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