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7月5日
地点:河南省安阳
人物:郭老太(82岁)
郭老太自述:前不久,家里发生了一件事,把我气得够呛。不为别的,就因为几个摄像头,让我一想起来就气不打一处来。
一场病改变了原有生活
我是一个农村老太太,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一晃都八十多年了。前两年,老伴去世后,我就成了独居老人。刚开始,除了感觉有点孤独,也没觉得有什么。困了就睡觉,饿了就做饭吃,闲了就上街逛。孩子们也经常来看看,帮着做做家务、买买东西。我也慢慢适应了这种独居生活。
几个月前,一次意外让我感觉到一个人生活是真不容易,也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那天我上厕所,脚下一滑摔了一跤。我用手抓住身旁的一棵小树,想站起来,可试了几次也没成功,就感觉有一只脚疼得不能挨地。没办法,我就大声呼喊。邻居听见了,叫过来几个热心人把我抬进了屋里,又打电话告诉了住在邻村的小闺女。后来经医院诊断,我是脚崴了。
我有一个儿子三个闺女,儿子和二闺女分别在安阳和新乡安了家,大闺女和小闺女都嫁到了离我不远的邻村。这次意外发生后,小闺女把我的情况告诉了他们仨,几个孩子马上赶回了老家。儿子见我脚崴伤了,非常自责。他趁着妹妹们都在,就开了个小会,他们商量,等我康复后几家轮流住,再也不让我自己在老家生活了。
儿子说:“我是老大,先从我家开始,一家一个月。”对此,仨闺女一致同意。就这样,也不管我愿不愿意,四个孩子就拍板定了。
耄耋之年我居无定所
经过一段时间静养,我康复得差不多了,被儿子接到了安阳市。自从儿子在安阳定居后,我去过他家好多次,但每次都住不了几天,而且有老伴陪着,也不觉得有啥。这一次,我到儿子家没几天就感觉别扭了。要说儿子儿媳真没的说,顿顿饭都变着法儿给我做好吃的,中午他们要是回不来,就提前做好,让我热热吃。儿子儿媳回家后,只要有空就陪着我聊天,周末还开车带着我出去逛逛。
儿子儿媳出去后,我就傻眼了,家里就剩我一个,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出门到小区转转吧,谁也不认识,所以我很少出门,常常在家里隔着窗户往外看。时间长了,我总有一种“蹲监狱”的感觉。后来,我就憋不住对儿子说:“把我送回老家吧,我不想麻烦你们了。”儿子却死活不同意。
好不容易熬了一个月,大闺女把我接到了她家。由城市回到了熟悉的农村,我心情好多了。可是,在女儿家毕竟和在自己家还是不大一样,总有一种做客的感觉,很不自在。有一天,我就对大闺女说:“我的脚也彻底好了,能自己照顾自己了,让我回去吧。”大闺女一听,头摇得像拨浪鼓,连说:“不中不中。俺们四个商量好的事儿,不能在我这里变了,您趁早打消这个念头吧。”我说:“你不说,我不说,他仨也不会知道。到一个月了我还过来,接着往下轮。”任凭我说破天,大闺女都没点头。
就这样,我按时被二闺女接到了新乡。在二闺女家里和在儿子家里的情况差不多,不同的是她天天中午给我点外卖。我口味比较清淡,外卖多数油比较大,吃得我倒胃口。二闺女两口子做生意比较忙,连个周末也没有。我既心疼他们,不想给他们添麻烦,又想回家,住了20来天就住不下去了。这一次,我吸取了上两次的经验教训,不再用请求的口气,而是态度强硬地坚决要回家。如果他们不送,我就坐长途汽车。如果不让回家,我就绝食。过了几天,二女婿拗不过我,只能把我送回老家。
摄像头下我无隐私可言
在外“漂流”了将近三个月,我终于回家了。回家的感觉真是好极了,连呼吸都觉得顺畅。常听有人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这回我可是有了切身体会。可是,没多久我就高兴不起来了,问题就出在摄像头上。
有一天,大闺女问我昨天干啥了,一天没看见我?我就纳闷了,昨天我去看她舅了,确实一天没在家。可她又没和我在一起,是咋知道的?她看我一头雾水,就告诉我,在我还在二闺女家时,二闺女把我非要回家的事儿给儿子说了,儿子一看哪也留不住我,就赶紧在我家装了几个摄像头。这样一来,我只要不出家门,他们就能在手机上看见我。当时,大闺女还给我演示了一下,并给我说了几个摄像头的位置。我一看就急了。我的一举一动都被他们几家人监视着,这不是把我当猴耍了吗!难道我就不该有隐私了吗?
大闺女见我非常生气,就给儿子打了微信视频,她想让儿子给我解释,让我消消气,接受摄像头。我哪听得进他胡咧咧呀,接过手机就给他下了“最后通牒”,快回家给我拆了,要不然我叫人全给砸了。儿子只好答应,抽时间回来处理。
(通讯员何南仁协助采访)
■记者感言
在一定程度上,摄像头等智能化的助老设备解决了子女不能陪伴的难题,也让看护老人变得更加便利。不过,身为子女,更应该时刻懂得,要想真正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还是应多给予老人关心、陪伴。希望随着智能设备的不断进步,能有更好的方式和载体,方便子女远程照顾父母。
另外,安装摄像头前,一定要征得老人的同意。常回家看看,多陪伴老人才是最好的孝顺。
■串门预约
前段时间,唐山市民李万平的二女儿被评为唐山市“周文明标兵”。下一期,咱们去他家串串门。
■串门回音
赠给弟弟 手足相亲
石家庄王银海:不少从农村出来的老年人,在老家有一处老宅院。将宅院修缮一下,每年回去住些日子是人之常情。
故乡的老宅院也引起了明先生的思乡之情。亲友的劝说和老伴的提醒其实都有道理,根据明先生的情况,我建议他将老宅赠给弟弟,这样他们老两口可以随时回去住在老宅,既能与兄弟团聚又能拜访亲友,岂不两全其美。
石家庄李家琳:看了7月3日刊登的《故乡的老宅成了“鸡肋”》一文,明先生在城市里生活50多年了,真要回到老家生活,肯定是不习惯的。另外,他岁数大了没有精力去修缮老宅。建议明先生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同意修缮,可以交给孩子去办理。另外,如果没有能力修缮,可以和弟弟商量,由弟弟来修缮。
人生学会舍得,是最自由自在的。真诚祝愿明先生过好当下生活,处理好老宅的事,让自己心情舒畅,和和美美,快乐每一天!
修缮老宅 安度晚年
石家庄温振海:看了《故乡的老宅成了“鸡肋”》这篇文章,我的感触很多,把老宅院利用好、维护好,这也是父母的心愿。
我的情况和明先生相似。上大学离开家,在城市里生活工作了几十年,老家也有一处父母留下的老宅院。
退休前,我将宅院进行了规划、修缮,室内实现了通水、通电、通气、通暖,夏天热不着,冬天冻不着。我在院子里还建了个小菜园,种了一些本地的时令蔬菜。
退休后,我有了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打理这座宅院。我根据四季的特点,在小菜园里种上十几种瓜果蔬菜。每到收获的季节,瓜果蔬菜根本吃不完,我就送给亲朋好友和邻居们。我还不定期地约上朋友、同事和儿时伙伴,到家中闲聊、喝茶,高兴时还会喝上一杯酒。我经常带着晚辈回家看看,领略家乡的田园风光,感受家乡的风俗民情,实现叶落归根的夙愿。
老宅犹如心灵家园
石家庄赵彦花:读了明先生的故事,感同身受。老宅不再只是表面意义上的房子,而犹如心灵家园,成为抹不去的童年记忆,让人感到亲切和温暖。老宅的破败不堪,是明先生不愿看到的,放弃更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有条件的话,就修缮一下吧,以后回老家时,能够有个落脚的地方,即使是住在兄弟家也不如自家方便自由。
老宅犹如心灵家园,修缮老宅,犹如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让漂泊的心有一个可以安放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