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雅楠
7月6日上午,位于邯郸市丛台区的“红色电影博物馆”内,挤满了来看电影的市民。“今天放映的是《中国1949》……”魏少先点击放映机屏幕上的按钮,银幕泛起光晕,电影正式开始。
今年70岁的魏少先是邯郸市丛台区四留固村的一位村民。小时候,魏少先非常喜欢看电影,只要听说哪个村放电影,他就和小伙伴们跑过去看。魏少先清晰地记得,他看的第一部电影是《地道战》。“我觉得看电影特别有意思,那会儿想着要是天天都有电影看该多好啊。”儿时看电影的美好回忆,让魏少先记忆犹新。
长大后,魏少先办过砖厂,跑过运输,但他最喜欢的还是电影。“我闲暇时就看看老电影,放松放松。”2004年,魏少先索性放下工作,重新拾起儿时梦想。他买来一台电影放映机和一些老胶片,开始带着绳子、幕布走村串巷,义务为乡亲们放电影。
邯郸永年区、临漳县……伴随着魏少先行走乡间的脚步,越来越多的乡亲感受到了光影的魅力。为了让乡亲们看到更丰富的影片,魏少先将目光放到了全国各地的旧货市场、古玩城等。一有时间,他就到外地,购买乡亲们感兴趣的电影胶片。
有时候,为了买到一部珍贵的老电影胶片,他需要四处奔走。“东北那边温度低,有利于胶片保存,我这些年去得最多的还是东北地区。”
经过多年的努力,魏少先已经收藏了4000多部电影胶片,200多台放映机,他有了把藏品展示出来的念头。2013年,魏少先卖掉了家里的老宅,建起一座不到1800平方米的“红色电影博物馆”。博物馆建成后,除了担任放映员,魏少先还会不厌其烦地为来参观的市民,讲解每件藏品背后的故事。“博物馆每天都开门,红色电影轮着播。”魏少先说,他会按照重要节日节点,更换放映内容。此外,为了减少观众等待时间,魏少先没事就坐在放映机旁,刻苦钻研换胶片等技巧。如今,他不到半分钟就能换好一个胶片。
《英雄儿女》《南征北战》《地道战》……魏少先20年的默默坚守,不仅让观众们通过一部部红色电影,重温了那段峥嵘岁月,更体会到了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此外,在“红色电影博物馆”的带动下,四留固村的乡村旅游业也开始蓬勃发展。村子周边不仅建起了千米电影文化步行街,还打造了红星粉皮坊、“电影人家”主题餐厅等。
“我做这件事,一不为钱,二不为‘藏’,就是想让观众们了解英雄故事,铭记党的恩情。”魏少先说,他会一直将这件事坚持下去,让观众们在光影交织中,感受那一段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