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6月30日
地点:石家庄市某小区
人物:明先生(68岁)
明先生自述:这些年,有一件事让我非常纠结,难以抉择。我在河南老家有一处老宅,她让我既难以割舍,又不想投入精力、花费金钱。
故乡有我一处宅院
我的故乡在豫北黄河故道上,那里是一马平川的良田,故有“豫北粮仓”之美誉。因此,当地村庄稠密,人口众多。无论是哪个村都是寸土寸金,要想得到一块新的宅基地是比较难的。现有的宅基地自然都成了香饽饽,没有谁愿意拱手让人。
我在老家有一处位置、大小都很不错的宅院,院子里还有几间房屋。父母只有我和弟弟两个儿子,这处宅院留下了我们难忘的回忆。我参军入伍后,才离开这里,当时,父母和弟弟还住在这处宅院里。40年前,弟弟为了结婚,在我家另一处宅基地上盖了房子,父母他们才离开了这里。因此,这处宅院成了父母留给我的遗产。
我离开家乡快50年了,但对老家却是一往情深。尤其是对这处老宅,更是怀有深厚的感情。我每次回老家都要去老宅看看。然而,自从父母离开这里,老宅的环境便一年不如一年,院子里长满了杂草和大大小小的树丛,房子也破败不堪,显得非常荒凉。我回老家去看老宅,每次心情都很复杂。
亲友劝我修缮老宅
前几年,我回老家时,正巧碰上在西安工作并安家落户的发小,他正在收拾老宅院。我调侃道:“咋的,在大都市住腻了,要回老家安度晚年啊?”他笑了笑说:“有这个意思!年纪大了,我老有种叶落归根的冲动。正好像咱们这号人,把老房子收拾收拾,为‘归巢’作准备。”发小的话对我触动很大。
后来,我和弟弟说起了与发小见面的事儿。弟弟也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我觉得你也应该把老宅收拾收拾,不然像现在这样杂草丛生,多影响村容村貌啊!重要的是你把房子收拾好了,想和嫂子回来住就回来住,多方便啊!当然,我家也可以住,可毕竟不如独立小院住着舒服又方便。”
类似的话,父母和几个姐姐以及老同学、亲戚们早就说过。父亲在世时曾不止一次对我说:“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早晚还是要回老家的,所以在老家必须有个落脚点。咱那个老宅一直给你留着,就是为了你以后落脚用。你应该抽时间收拾收拾,可别不当回事儿啊。”对此,我一般都哼哼哈哈应付过去了,实际上根本没有往心里去。现在想起来,却别有一番心情。
考虑再三难以抉择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故乡的眷恋不减反增。家乡的一草一木、父老乡亲、同学发小,还有那处老宅等,时常出现在我的梦里。想到此前亲朋好友劝我回家打理老宅的谆谆话语,我忽然有种把老房子好好收拾一下的冲动。我把想法跟老伴说了,以求得她的理解和支持。
老伴倒是非常爽快,表示绝对能做到夫唱妇随。不过,她对我推心置腹地说道:“这件事毕竟不像走亲戚那么简单,更不是做游戏、过家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你可要慎重考虑。别的不说,光是收拾房子、整理院落,我看20万也不够。就算20万能搞定,这也不是个小数。可是,咱们每年能回去住多少天?别看你现在对老家魂牵梦绕,要是真在老家过日子,我敢说你是待不下去的。”
老伴接着说:“别看你在老家生活了十几年,可你在城市已经生活了快50年,早适应了城市的生活习惯,回老家去生活你是很难适应的。别的不说,老家夏天的蚊蝇、冬天的严寒,你就受不了。住几天还行,长住绝对不可能。可是,投入那么多钱,每年却住不了几天,值吗?”
老伴的话犹如兜头一盆冷水,让我清醒了很多。可是,说心里话,彻底放弃老宅,我还真是于心不忍呢!
(通讯员申德明协助采访)
■记者感言
故乡的老宅是不少老年朋友魂牵梦绕的地方。在城市生活久了,将老宅修缮一下方便居住,是不少老年朋友的想法。但在城市生活了几十年,回到老家能适应吗?建议多听听各方意见,相信总会有好的解决办法。
■串门预约
前不久,郭老太的孩子在家里安了几个摄像头,这可把她气得够呛。下一期,咱们去听听她的心事。
■串门回音
名为心声 名副其实
石家庄赵彦花:谢党恩是个响亮的名字,党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老百姓打心眼里感激党。这个名字也表达了老百姓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
名为心声,谢党恩做到了,从一名小学生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无论参军入伍,还是参加工作,抑或退休后,他都在努力践行着自己感谢党恩的承诺,一生都在感谢党恩。名为心声,名副其实。
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我们也应该学习谢党恩的精神,始终把党的恩情记在心上,努力奋进,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不忘初心 矢志不渝
石家庄王彦秋:谢党恩的故事很有意义。老先生一生不忘自己名字的含义,从小到大感谢党恩,矢志不渝为党旗增光添彩,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在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的老党员,他们一生都不忘初心努力奉献,让党员形象真实起来、高大起来,成为我们身边的楷模。受他们的影响,我退休后参加了不少公益组织,坚持公益救援、开展结对助学、捐款解困扶老等,不仅充实了晚年生活,也让党员的作用以多种形式发挥出来。如果大家能够从谢老先生的故事中得到一些启发,那对于保持一种感恩和积极的心态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感谢党恩 做好工作
石家庄杨鸿恩:读了谢党恩的文章,我想了很多。我长他几岁,已是耄耋之年。虽然我们的经历不尽相同,但心声都是一样,那就是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做党的螺丝钉,竭尽全力把工作做得更好。
我一生调换过好几个工作。从大城市到偏僻乡村,从政府部门到生产队蹲点,我和社员们一起搬石头、修梯田,我认为这都是工作需要,每次都愉快地服从组织分配,而且也都做出了不错的成绩。
谢先生的文章也很有现实意义,特别是年轻人在选择就业岗位时,一定要考虑到党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建设强大祖国,实现华夏复兴的需要,而不应斤斤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