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首版

40多年用光影记录她的变化

王少华:童年记忆中的大运河回来了

2024年07月03日

  图为沧州南川古渡码头。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杜雅楠

  6月26日,大运河沧州段两岸处处如画,步步皆景。一艘游船穿桥而过,荡起涟涟碧波。王少华双手托住相机,随着“咔嚓”一声,美景被“框”进了相机中。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十周年,翻看着这些年拍的照片,王少华脸上写满了自豪。

  王少华今年75岁,他的老家在沧州任丘市。上世纪60年代初,王少华跟随家人来到沧州市区看望哥哥。“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大运河。”王少华说,当时大运河上的一艘艘货船,让他感到格外新奇有趣。

  1970年,王少华来到石家庄获鹿县(今鹿泉区)当兵。当时,部队开办了摄影培训班,他在培训班上学到了不少摄影技巧。王少华还经常利用周末到石家庄市区的照相馆学习摄影。

  1976年退伍后,王少华被分配到沧州市一家电影院工作,后来他又到沧州日报社当摄影记者。再次见到大运河后,王少华却感到非常失望。当时的大运河只有一条杂草丛生的河道,有的河道里甚至还有苗圃、鸡窝,和记忆中的大运河大相径庭。“我还是经常带着儿子去大运河边玩,拍了不少照片。”王少华告诉儿子,大运河是沧州人心中的“母亲河”,曾经景色特别优美……

  “我真正开始拍大运河是在2005年。”那一年,中国大运河准备申遗,沧州市要筹备一系列与大运河相关的画册、诗歌。由于工作需要,王少华承担起拍摄大运河的任务。从那以后,走运河、拍运河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要是和运河相关的施工现场、项目行动,都能看到王少华抱着相机忙碌的身影。此外,王少华还将镜头对准了大运河沧州段的水利工程、两岸风情等。

  “我退休那年曾经航拍过一次大运河,那是我最难忘的一次拍摄经历。”2009年,王少华乘坐三角翼飞机从空中拍摄大运河。当天阳光灿烂,万里无云,王少华看到蜿蜒曲折的大运河,宛如一条玉带穿城而过。“从空中看到的大运河更加美丽、壮观。”王少华激动地让驾驶员在沧州市区上空飞了两遍,用了40多分钟,拍摄了上千张照片。

  正当王少华翻看自己刚拍的照片时,飞机却发生了意外。“飞机在降落的过程中偏离了跑道,降下来后把跑道旁边的树都蹭倒了。”王少华说,从飞机上下来后,他还沉浸在拍照片的喜悦中,过了好一会儿才感到后怕。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王少华激动得整夜未眠。从那以后,他拍摄大运河的次数更多了。从南川楼、给水所到堤顶路,从一个项目启动拆迁到建成开园喜迎天下客……大运河两岸一点一滴的变迁,都被王少华收录进了镜头中。“新修建的沧州百狮园离我家不到两公里,我没事就背着相机过去拍拍。”王少华说,大运河上的一砖一瓦、一亭一景已经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现在,每当王少华完成一天的拍摄“工作”回家整理照片时,他都会感叹:“童年记忆中的大运河又‘回来’了!”

  一条运河穿城过,满目新景入画来。这几天,王少华正忙着整理40多年来记录大运河蝶变的照片,以及自己的拍摄心得。“我将整理出来的文字和照片发到了微信朋友圈,最多的一次有上百人点赞。”王少华说,申遗成功的这十年,只是一个历史节点,大运河为沧州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他的拍摄之路任重而道远。

2024-07-03 40多年用光影记录她的变化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170923.html 1 王少华:童年记忆中的大运河回来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