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忘不了故乡秋天的那个夜晚。
那是在1947年的秋天,华北联大师生在校长成仿吾的率领下,风尘仆仆地来到我的故乡——冀中平原的大李庄驻扎下来。他们的宣教团带来了许多全新的革命文艺节目,经常给我们演出。至今记忆犹新并使我心灵震撼的,当属郭兰英演唱的歌曲《南泥湾》。
常常想起当年秋天的那个晚上,他们第一次演出的情景。
那时在故乡,我像个快活的小鸟,走到哪儿唱到哪儿,总也没有闲着的时候。我最入迷、最欣赏的歌儿,便是郭兰英演唱的《南泥湾》。记得她第一次演唱是在故乡村南的秋场上,临时用门板搭就了舞台,点了几盏明亮的大汽灯。只见一位个儿不高、长相俊俏的年轻姑娘登台了,她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手提着花篮,迈着轻盈、潇洒的秧歌步走上舞台,她用悦耳、动听的音调,开始演唱《南泥湾》:“花篮的花儿香,听我们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那优美的旋律,清脆的唱腔,一下子便抓住了我的心。优雅、完美的演唱,让台下千百位观众看得如醉如痴,几乎快要屏住呼吸了。演唱完毕,观众席上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与激越高昂的欢呼声响成一片,经久不息。从此,我这个“小歌迷”,把《南泥湾》当成了最喜欢的歌儿。那时候在故乡的十里八乡,我跟着郭兰英的行踪,她在哪里演唱,我就跟随到哪里边观看边学唱,常常是放学回家后,放下书包,就带上个凉干粮,边赶路边啃干粮,一气走出十几里,连跑带颠儿地准时赶到演出现场。我很快就学会了这首歌,并且能在观众面前熟练地演唱。
这首歌成了我最难忘的歌,几十年来伴随我生活,给我无尽的鼓舞和欢乐。
曾记得,在“三年”困难时期水库工地那个春寒料峭的夜晚,我与民工们站在开挖的截水槽里,踩着没膝深的、冷透骨髓的冰水,清挖淤泥,搬动石块,从傍晚持续到黎明。在最难坚持的时刻,是《南泥湾》,给了我排除万难的勇气和力量,从而获得了现场第一手资料,顺利完成了领导交付的报道任务。曾记得,当我第一次爬上两千多米的险山,爬到半山腰,已是日过中午,天空飘起了雪花,饥饿加劳累,让我眼冒金星,眼前一片浑沌……稍微冷静了一会儿,我忽然想起了《南泥湾》,于是通身增添了新的力量。我和同伴一起唱着《南泥湾》,每人就地找了一根树枝作拐杖,艰难地向山顶爬去,直到晚霞夕照的黄昏,爬上目的地的那个林场……
这支让我毕生难忘、倾心喜爱的歌曲,将永远激励我继续昂首奋进,阔步前行。
曹继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