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6月17日
地点:石家庄市某小区
人物:王先生(70岁)
王先生自述:常听人说,年轻人结婚后一定要有自己独立生活的空间。说白了,就是不想和老人住在一起。住在一起既不方便,又容易产生矛盾。我觉得,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其实,老年人同样渴望有一个独立生活的空间。起码我和老伴现在就是这样的心态,因为我家三代人住在一起已经十几年了,说起来真是五味杂陈。
无奈何,同在一个屋檐下
我和老伴只有一个儿子。2009年国庆节,儿子、儿媳举行了婚礼。当时,我和老伴的积蓄不多,就没给儿子买新房。我和老伴将我们住的房子重新装修后,给儿子、儿媳结婚用。在此之前,我曾经当面给儿媳、亲家打过包票,等过几年手头宽裕了一定给他们小两口买套新房。儿媳对此倒是显得很大度,没有提过任何要求,更没有嫌弃住在昏暗、狭小的老房子里。
儿媳过门后,很尊重我们老两口,也很勤快。她一般是晚上七点左右下班,这时候,老伴基本就把饭菜准备好了。儿媳回家后,见了我和老伴不叫爸妈不开口,还总说:“回家就吃现成饭,真是太幸福了。”她偶尔下班早了,就一定提前给家里打电话,告诉我们不要做饭,她回家后再做。吃完饭,儿媳总是抢着刷锅洗碗,收拾餐桌,打扫卫生。等忙完这些,她还要洗衣服,并捎带着把我和老伴的衣服一起洗了。
看着这么懂事勤快的儿媳,我和老伴甭提多开心了。结婚第二年,儿媳给生了个孙子,我俩更是乐得合不拢嘴。常言道,两好搁一好。我和老伴私下里合计,儿媳妇这么好,咱们当老人的也不能亏待了她,要尽快给他们买套新房子,以表我们的关爱之心。
买了房,却没有离开老房子
2014年秋天,我们把所有积蓄拿出来,又向亲朋好友借了一些,还从银行贷了款,然后买了一套三室两厅两卫的新房子。买房子的时候我就说,这是给儿子他们一家三口买的。等装修好了,就让他们搬过去。一家三代都住在我这个几十平方米的老房子里,实在是有点挤。尤其是儿媳,一结婚就和我们住在这样又旧又小的房子里,我们总觉得委屈她了。
然而,新房子装修好了,儿媳却说他们不过去住,还要继续和我们住在一起。我就问她:“你和我们住这么小的破房子,不憋屈啊?”儿媳妇笑了笑说:“憋屈啥,我觉得挺好的呀!再说了,要说住新房子也应该是您二老,我们当小的哪能去住呢?”老伴在一旁插话说:“可这新房就是给你们买的呀。”儿媳对老伴说:“咱们是一家人,分啥你们我们的。现在不管咋论,这新房都该您二老去住。再说了,您二老年纪越来越大,往后该我们伺候您了,我们咋能躲一边去享清福呢。”
儿子后来出了个主意,我们一家五口人都搬到新房去。对此,儿媳也表示赞同。可是,我和老伴都不想离开老房子。我们住的这套房子是过去单位分的福利房,后来缴了一些钱变成了商品房。因此,住在这个小区的人好多是过去的同事,出了门熟人很多,有个事儿也能互相照应。周围环境也比较熟悉,买个菜、遛个弯儿啥的很方便。可以说住在这里几十年了,对这里很有感情,我俩真不愿意搬出去住。我把这个想法说出来后,本来还是想让儿子他们去住新房的,结果儿媳说:“那咱们就还都住这里吧。把新房子租出去。”最后,我们全家人按兵不动,一如既往,谁也没搬进新房子。
住一起,有太多的不方便
我说这些,让外人听了,肯定都夸儿媳好。说心里话,我和老伴也觉得儿媳好,而且是真的好。可是,凡事都有利有弊。就说我家吧,儿媳无怨无悔,不离不弃坚持和我们住在一起,同甘共苦,诚心诚意为我和老伴着想,真让我俩感动。可话说回来,一家五口人经年累月就在这么个有限空间里扭来转去,还真是不方便。
就说这吃喝拉撒睡吧,两代人之间的消费观念和习惯有很大差异。我和老伴当年都吃过苦、挨过饿,所以特别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不敢浪费任何东西。可儿媳一再强调隔夜饭菜不能吃,水果刚开始烂也不能吃,所以她常常把吃剩下的一些饭菜,有黑斑的水果扔掉,把我和老伴心疼得不得了。还有穿的戴的,我和老伴追求的是物尽其用,只要能穿能戴就舍不得扔,而儿媳讲究的是时尚,好好的东西就扔了。而且,不光是他们自个,她还经常给我和老伴买新的,劝我俩弃旧换新。
再比如,我这老房子就一个卫生间,以前就我们三口住的时候也没觉得有什么,可自从儿媳进了这个家问题就来了。我和老伴起夜多,每次都是偷偷摸摸的,生怕弄出声音影响他们休息。尤其是我,还怕和儿媳碰面引起尴尬。特别是早晨,我怕影响儿媳,一般都是下楼去小区里的公共卫生间方便。
最别扭的是到了夏天,只要儿媳在家里,我就得穿得很正式。我比较胖,很怕热,以前夏天我在家里只穿一个大裤衩,夜里睡觉也都开着门。可是,自从儿媳进门后,十几个夏天我在家都没穿过大裤衩,更没有光过膀子,睡觉再也没开过门。我把几十年的生活习惯都给改变了。诸如这些小事小节太多了。
对此,我和老伴曾寄希望于买了新房子,儿子一家三口搬出去,还我俩一个独立生活空间。然而,有了新房子,都十年了这一愿望也没能实现,想想真叫我哭笑不得。这期间,我几次都想给儿媳说明白,让他们搬到新房住,可每次都瞻前顾后,怕儿媳想多了,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通讯员申德明协助采访)
■记者感言
有人认为,和子女住在一起,受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双方生活都不方便,也不自由;有人则认为,和子女住在一起,既可以帮助子女做做家务,照顾孩子,自己还能享受天伦之乐。
跟子女是否住在一起,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看待。根据王先生的讲述,如果让全家5口住在几十平方米的房子里,确实存在诸多不便。建议他先跟儿子聊聊,可以试着分开居住一段时间,也让小两口学会自立。相信保持一定距离,也能相互照顾,又亲密有间。
■串门预约
河南省郑州市有一位军休干部叫谢党恩,说起自己的名字他非常骄傲。下一期,咱们去他家串串门。
■串门回音
传承家风 尽忠尽孝
石家庄杨鸿恩:看了张治安的文章,我有两点感受。
一是张先生兄弟三人,都能传承家风,按照父辈的教导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奋发努力,勇挑重担,发挥骨干作用,为国家作出了贡献。二是除了为国尽忠外,他们兄弟三人,还都孝敬父母,尽心尽力地对病中的父母予以百般照顾。这也是他们兄弟三人平时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尽忠不忘尽孝的表现,值得我们效仿学习。
山东庆云郑天峰:看了张治安的自述,我了解到他们兄弟继承和发扬了上辈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风,组建起一个孝敬父母、兄弟和睦的优秀家庭。
兄友弟恭 忠孝兼顾
石家庄王彦秋:张治安讲述兄弟三人的家国情怀,给了我不少启发。我们大多数是普通人,也很少有机会做出惊天动地的成绩。但只要忠诚爱国,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和睦友善,承担养老尽孝和教育子女的责任,也就无愧于天地良心。在处理工作和家庭这个问题上,只要用心去做,总能找到平衡点,实现忠孝两全的目标。在兄弟姐妹众多的家庭中,如果做到了兄友弟恭,都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主动承担家庭责任,那么矛盾就更容易解决。一个有教养、有素质的家庭也就声名远扬,让好家风得以传承。
河南郑州李朝云:张治安兄弟把父母的“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句话,作为人生的信条,把家事国事看得高于一切,努力去实现人生价值。
他们在孝敬老人上做得很好,都积极主动克服困难,想尽办法去照顾好老人。他们团结一心、和睦相处,营造出一个温馨和谐的大家庭。在工作上,他们敬业奉献,为国家、为家乡做出了自己的成绩。这一方面得益于父母的培养教育,另一方面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奋斗。他们在国家大家庭和个人小家庭方面处理得很好,真正体现出浓厚的家国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