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精品阅读

八路军、新四军每人一套军服曾是奢望

2024年06月17日

  “七七事变”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部队主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红军改编后,换成与国民革命军一样的军服。出于种种原因,当年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不仅没有笔挺帅气的军装,就连人均一件军服都曾是奢望。

  “白皮”红心

  改编后,红军纳入国民革命军序列,部队编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服装、标志基本与国民党军相同。当时一名八路军正规部队士兵的标配装具主要包括军帽、军衣、鞋、绑腿、子弹带、手榴弹包、腰带和棉被等。

  但换装一事在部队中引起很大抵触。在此之前,红军有自己的服装。1929年3月,红军在福建长汀打了个大胜仗。毛泽东看到,红军战士中有穿缴获的白军军服,有穿工人和农民服装的,还有穿长袍马褂的。为便于作战和管理,他决定统一服装,借助当时接收的当地军阀的一个军服厂,赶制了4000套军装。

  在式样设计上,参照当时苏联红军军服和列宁戴过的八角帽式样,确定新军服为灰蓝色布质;帽子为有沿的大八角帽(列宁帽),上缀一颗布质红五星帽徽;上衣为中山装式,衣前和衣侧有4个口袋,领口佩缀红领章;裤子为普通样式,配绑腿。

  经过十年土地革命战争,许多红军战士都对这款服装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现在要换上之前死对头的制服,很多人想不通,情感上无法接受,甚至认为红五星换成“白军”的青天白日十二角星就是叛变革命。有些老同志回忆,当时跟战士做动员时,被战士逼问是不是要叛变投敌。有的干部向组织申请到地方工作,宁肯不扛枪也不换国民党的军服。

  为此,朱德、贺龙、刘伯承、左权等很多中共高级将领都带头做起干部战士的思想工作。刘伯承对129师的官兵说:“不管戴什么帽子,不管穿什么衣服,我们的心永远是鲜红的。”说罢,带头脱下头上的红军帽。就这样,尽管情感上依旧别扭,八路军将士们还是先后换上了国民党的军服。

  穷有穷的好处

  红军将士换上的军服,是根据国共之前达成的协议,由国民政府发放。抗战初期以实物形式发放,1938年改为货币化,由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到经费后自行找裁缝店制作。数额上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到1940年11月则几乎完全停供。

  国民党当局的断供,对八路军影响并不算大,一来他们所发物资本来数量就不多,1937年,他们发来的军服约4.5万套,只够当时八路军8万兵力的一半用;二来中共领导人从一开始就没指望对方有多大方,他们发扬自身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靠自力更生解决物资短缺的问题。

  一般来说,地理位置好的,如晋察冀、晋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条件也比较好,部队每人每年发2套单衣,1至2年发1套棉衣;晋绥部队地处寒冷山区,供给比较差,每人每年只发1套单衣,棉衣2-3年才能发一套。

  据抗日老兵宋述分(当时是冀中军区二十三团二营战士)回忆:“1939年快入冬时,我们才换上了棉衣,都是灰色军装,军装布都是手纺线织的,线很粗,布厚,但不结实。每个人一顶棉帽子,一套军装,还有棉大衣。这棉大衣没有全发,一个班里头只有三五个人有。没有棉大衣的,给发一条被子,这被子上有个领子,站岗放哨时把被子打开,系上带子披在身上防寒。不管怎样,这防寒的东西也能挺它一阵子。”条件较好的冀中军区尚且如此,其他地方更艰苦。如120师兼晋绥军区1941年每10个人发1件大衣,1943年条件稍好,改为每5人发1件。

  有时为了节省,还得延长服装使用期。129师曾规定:凡去年冬新领的棉衣、皮衣,无论如何破烂必须照此前规定,用裤面缝补,再穿一年,不得有任何借口……

  不光是一线官兵,在延安的毛泽东也是穿着一件洗得发白、补了又补的军装。后来警卫员数了数,大大小小补丁一共有18块。正因为这样,八路军被敌人称为“穷八路”“土八路”。不过,穷也有穷的好处。1944年,山东东平的日伪军企图假扮成八路军搞偷袭。他们穿着清一色的八路灰军装出发了,结果被“土八路”一下子就识破了,这么整齐的衣服,八路军哪这么富有啊!

  军服的来源

  除了国民政府供给外,各根据地解决军装短缺的问题,主要有下面几种途径。

  一种是立足当地,自行筹措。1937年底,为解决部队过冬问题,120师由政委关向应亲自带队到山西临县,找当地商会帮助,借到棉衣1万套、棉被7000条、棉鞋2000双;115师独立团则通过自行购买棉花、布匹,再找当地裁缝店突击制作,解决棉衣问题。

  第二种是军队被服厂生产。各根据地基本都建有自己的被服厂、纺织厂和鞋厂,承担被服装具的生产任务。在国民党当局减少乃至断绝装备供应后,八路军被服厂得到较快发展。到抗战结束时,军需工厂已经从1939年的不到80个,增长到400多个,职工有4万多人。

  第三是根据地政府支持。以军鞋为例,军服大多能靠被服厂生产,军鞋在当时条件下,只能靠纯手工制作。这项工作主要靠广大妇女来承担。当时各根据地广泛开展妇女解放运动,成立了“妇女效国会”。在这个组织的动员下,广大妇女积极参与,为一线部队制作军鞋。被誉为“子弟兵的母亲”的戎冠秀,就是当时的优秀代表。

  第四是海外援助。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八路军经由香港、南洋等地获得一定的物资供应,如棉背心、皮大衣、毛毯等。1938年,新四军利用该军干部陈子谷回泰国处理其祖父遗产的机会,以叶挺军长秘书的名义,在泰国华侨中进行抗日宣传,募得国币6万元,部分解决了部队的冬装问题。

  最后是战场缴获。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缴获了大批日军被装和其他军用物资。只有一样东西相对充裕,那就是军帽。事实上,很多战士在进入部队时,一开始只发给一个军帽和一个臂章,主要原因大概是军帽所需布料最少,而且最为醒目。当时不少根据地的八路军在奖励配合作战有功劳的地方部队时,就是以军帽为奖品。所以,头戴八路帽,腰间系皮带,敞开衣襟,腰里插着驳壳枪,这就是当时典型的八路军地方干部形象。

  据《国家人文历史》 潘砌/文

2024-06-17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169118.html 1 八路军、新四军每人一套军服曾是奢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