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波澜壮阔来形容劳君展的一生可以说毫不夸张。她有着多重身份:居里夫人的中国女弟子、九三学社创始人、著名爱国人士、政治活动家许德珩的妻子……这些标签,足以说明她的卓越与不凡。透过光环,回望她在自己那个时代里的选择和作为,我们仍会惊叹于她的素养与格局。
创办《女界钟》
劳君展1900年出生于湖南长沙的一户显贵之家。身处觉醒年代,劳君展不由自主地向往新文化、新思想。初中时期她就对数理化产生了浓厚兴趣,然而此时袁世凯复辟帝制,要求湖南所有女学开设修身课,研读封建礼教代表著作《列女传》。这不仅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更是一次禁锢思想的开历史倒车。青年劳君展对此深感不满,在1918年考入了当时坚决反袁的湖南新式学校——周南女子师范学堂。劳君展在周南女师的学习生活,可谓如鱼得水,不仅文理学科全面发展,还成了英姿飒爽的篮球队主力。
1919年,五四运动席卷全国,周南女师师生全面响应。劳君展积极投入学生运动,加入了毛泽东、蔡和森组建的进步团体——新民学会。和忧国忧民的进步青年一起,劳君展走上街头,参与“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宣传活动。湖南长沙学生联合会成立后,劳君展接过宣传部部长的重担,以“翼儒”为笔名,为毛泽东主编的学联会刊《湘江评论》撰稿。
不幸的是,《湘江评论》第五期的小样刚刚制作好,刊物就被军阀查禁。学联也随之被强行解散。劳君展不愿同学、朋友们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文化阵地就此丢失,在校长朱剑凡的鼓励和支持下,她会同同学周敦祥、魏壁重整旗鼓,仅在两个多月后就组建起了《女界钟》。
《女界钟》接过《湘江评论》反封建、反军阀的大旗,严肃批判千年来封建伦理对女子的戕害,主张婚姻自主和女子独立。
然而,在军阀不断的阻挠与镇压之下,《女界钟》止步于第五期。
师承居里夫人
1919年秋,劳君展报考女子留法团并被录取。
1921年1月,劳君展抵达法国巴黎。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劳君展顺利取得硕士学位,得以进入巴黎大学理科深造,还有幸进入居里夫人主持的镭学研究所。
作为居里夫人唯一的中国女弟子,劳君展无疑是幸运的。当目睹了居里夫人在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表情依旧柔和、淡定时,劳君展极为震撼。同时,居里夫人勤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孜孜以求的科研精神也对她产生了极大影响,最终促使她在战火中矢志教育之责,不忘救国初心。
留法期间,劳君展认识了志同道合、相伴一生的爱人——许德珩。当时,许德珩在巴黎大学攻读社会学,研读马列主义著作,与中共旅欧支部的周恩来、徐特立等建立了联系。
1925年4月16日,许德珩和劳君展在巴黎举行婚礼。徐悲鸿、刘半农、严济慈、周炳琳、魏璧等到场祝贺,蔡元培特意从英国寄来贺词,为之证婚:“爱结同心,互助互励。学术事业,勤奋无已。”为了纪念留法时光,他们还合译了小仲马的《茶花女》,备受胡适赞赏。值得一提的是,居里夫人曾亲自到访他们的居所表示祝贺,并勉励他们为科学事业奋斗终生。
无惧白色恐怖
1926年秋,在蔡元培的帮助下,广州中山大学聘劳君展为数学教授,许德珩任社会学教授。随着聘书而来的还有旅费广东毫洋1000元。但旅途花费很多,仅一张三等船票就要400银圆,而这笔钱折合下来不过770银圆。于是他们最终决定许德珩先行回国筹钱,劳君展则继续跟随居里夫人进修。
1927年3月,国共合作走向破裂,广州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四·一五”广州大屠杀前夕,许德珩因支持共产党,被列入暗杀名单,幸得朋友帮助,才堪堪躲开特务追杀,并在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常务委员兼政治总教官恽代英的帮助下,受聘为学校政治教官,有了容身之处。许德珩来到武汉后,立即投身轰轰烈烈的讨蒋示威游行活动,又成为国民党的眼中钉。劳君展默默支持他的革命选择,决定放弃中山大学聘书,改在上海登陆。
7月20日,劳君展刚下船,一个着装体面精致的男子就截住了她,竟然是乔装打扮的许德珩。原来许德珩得知劳君展即将抵沪,心中又喜又怕,喜的是即将与爱人相聚,怕的是他已得到消息,时任南京政府教育总长的段锡朋决定趁机劫持劳君展,以诱捕许德珩,因此他才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上海。劳君展得知后,强定心神,认为与其在上海逗留寻找转移时机,不如趁着特务还没大肆搜查码头,直接离开上海,再转去武汉。幸运的是,正好当日就有前往武汉的客轮,二人顺势走进头等舱,以上流人士的身份成功避开了国民党特务的耳目。
抵达武汉后,第四中山大学(后称武汉大学)聘劳君展为教授,劳君展由此投身讲坛。可惜好景不长,学校受“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波及,劳君展因支持共产党,只能选择离开武汉。此后,二人辗转南昌、广州、上海,并于1930年7月抵达北平。劳君展在北平女子文理学院谋得一职,继续她的教研之路。许德珩则在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任教,同时继续为抗日奔波。
成立九三学社
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许、劳夫妇前往重庆。1944年11月,日寇步步进逼,对我国大西南发动进攻。许、劳夫妇和文教界知名人士对时局忧虑异常,经常聚谈,后来逐渐成为周期性的活动,命名为“民主科学座谈会”。抗战胜利后,民主科学座谈会改为九三座谈会,以纪念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945年9月,劳君展和阔别多年的老朋友毛泽东重逢。两人回顾新民学会的青春岁月,感慨万千。谈及重庆民主科学座谈会的情况,毛泽东相当支持,并建议许、劳夫妇将九三座谈会发展为一个永久性的政治组织。随后,九三座谈会改为九三学社筹备会,在为成为政治组织努力的同时,更是将重心放在国家的未来上。次年5月4日,经过紧密筹措,九三学社在重庆青年会大厦举行成立大会。此后,劳君展和少女时期一样,与九三学社的同志们积极投身其中,争取民主与解放。
1949年1月,已抵达北平的劳君展等民主人士发表书面谈话,拥护毛泽东提出的“八项和谈条件”,拥护召开新政协会议,积极促进解放。3月23日,夫妇二人与北平各界人士欢聚西郊机场,为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接风洗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劳君展任中国人民大学数学系教授,执教至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并担任高等教育部研究员24年。她先后任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执行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委员等职。正如国人所期许的那样,劳君展为我国数学高等教育贡献终生,也为新中国建设建言献策,生动诠释了一位高级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据《名人传记》 朱梓宝/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