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首版

“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点什么”

郭镇忠 15年绿化荒山6000亩

2024年03月20日

  看着自己亲手种下的树苗,郭镇忠满满的欣慰。  本报记者 杜雅楠 摄

  本报记者 杜雅楠

  通讯员 张学敏

  “只有种乔木补灌木间隙,这林子才能长得好。”3月18日清晨,邢台市信都区西黄村镇的彩虹山上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气,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手拿松树苗和铁锹不停地忙碌着。这位老人名叫郭镇忠,15年来,他在彩虹山上栽下了44万株树苗,绿化了近6000亩荒山。如今,昔日荒凉贫瘠的彩虹山,变得松涛阵阵,鸟声啁啾。

  今年71岁的郭镇忠是原邢台县林业局的一位退休干部,曾获评“全国林业劳动模范”。上小学四年级时,郭镇忠特别想要一本《新华字典》,由于家庭条件有限,他只能跑到家附近的彩虹山上挖药材卖钱。“当时山上没什么树,但是药材不少。”郭镇忠说,他连续挖了3天药材,买下了人生中第一本《新华字典》。“很感谢彩虹山,帮我圆了儿时的心愿。”

  长大后,郭镇忠先后来到邢台信都区浆水镇、林业局等单位工作。其间,郭镇忠一有时间就到保定的河北农业大学学习林业知识,还从河北林学院借阅相关书籍学习。凭着不懈地努力,郭镇忠在林业局工作期间建起了5000亩长信林场。

  2009年退休后,郭镇忠主动承包了家乡的彩虹山。“彩虹山是无林区地带,土地特别瘠薄。”郭镇忠说,彩虹山不高,光秃秃啥也不长。每到雨季,雨水、泥沙、石头顺着山坡倾泻,乡亲们看着都发怵。于是,他有了让彩虹山“绿”起来的想法。

  “治山首要的是治水。”郭镇忠来到山上的第一件事,就是修建集雨灌溉工程。为了能有更多时间干活,他和老伴每次往山上运物资时,都会带上一锅熬得浓稠的小米粥。“山路特别颠簸,浓稠的小米粥才不容易撒,而且兑上水能吃好几顿。”郭镇忠说,刚到山上时,一辆破旧的面包车就是他们老两口的“家”,馒头、小米粥配咸菜就是一日三餐。经过几番努力,郭镇忠在彩虹山上建了4座塘坝,7个蓄水池。此外,他还建了三间砖头房,当作彩虹山上的家。“破沙发,旧门窗,捡来的沙发当作床。”虽然山上条件简陋,但郭镇忠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就是“走一处,绿一处,富一乡”。

  选种、育苗、栽树……在生活条件和水资源有了保障后,郭镇忠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绿化彩虹山这件事上。由于不停地拿着铁锹栽树,他的双手食指内侧常年贴着两块橡皮膏,衣服上也满是被树枝划破后缝缝补补的痕迹。随着植树经验越来越丰富,郭镇忠还根据不同地貌,设计了水平沟整地造林、水平梯田整地造林等9种整地造林模式,这些造林模式让昔日荒凉的彩虹山变成了太行山脉浅山区最绿的一颗“明珠”。随着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每逢节假日都会有不少游客前来徒步游玩。每当碰上游客后,郭镇忠都会热心地带着他们在彩虹山转转。

  十多年来,郭镇忠一年365天,有360天住在山上,只有除夕夜才下山和孩子一家团圆。“想要成功,就必须舍弃一些。”郭镇忠说,他没有帮着孩子照顾过孙辈,甚至孙辈在哪个学校上学都不清楚,但难能可贵的是,孩子们都很理解他。“今年大孙子特意上山帮我种树,还把压岁钱给我让买树苗。”郭镇忠笑着说。

  “我总想为子孙后代留下点什么。”除了绿化荒山,郭镇忠还在彩虹山上建造一座400平方米的林业展览馆,他打算在展览馆内展出邢台林业发展历史,以及邢台林业人的造林经验。这个展览馆预计今年6月份对外开放。

2024-03-20 “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点什么”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159217.html 1 郭镇忠 15年绿化荒山6000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