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常看到父亲回家后,趴到书桌上写些什么。听父亲说,他担任村会计,每天必须做好账目统计,否则过后就容易忘记。父亲对我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很早就烙印在我的脑海中。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很喜欢读书。父亲读书很有特点,他总是将书中的重点段落,用直线或波浪线画出来,以加强印象;并且,他还要写读书笔记。父亲善于思考、勤于动笔的习惯,深深地影响了我。
20世纪70年代初,我上了村小学。父亲经常嘱咐我:“课堂上听不懂的知识,一定要用笔记下来,也好课后向老师请教。”譬如,在算术应用题中,有一种行程问题的题目,什么“相向问题”“同向问题”“相遇问题”等,经常让我感到困惑不解。我将问题都记了下来,跑去问老师,老师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解,又是画图形,又是打比方,最终让我弄清了所有问题。由此可见,课堂笔记对于促进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上下学的路上,我都要途经村委办公室门口。热爱读报的我,经常去办公室借阅报纸,尤其是对于那些刊有文学作品的版面,我都会详细地品读。每每发现好词句,我都会工整地摘抄下来。日积月累,便有了数本“好词好句好段集锦札记”。平日里,我反复阅读,大大提高了写作水平。因此,我的习作经常被老师作为范文在班级宣读。
善于做笔记,益处多多。从小学到大学,再到参加教育工作,做笔记已成为我的习惯。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时,对于那些新颖的观点,我都会摘抄下来,细细体悟,直至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科学地指导课堂教学工作。不仅如此,我还将教学中的所感所悟,及时地记录整理,作为教学论文的重要素材。我在《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等报刊发表了数十篇论文,极大地促进了工作能力的提升。2014年10月,我撰写的教育科研专著《读书点亮教育人生》,在青岛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的资助下,由青岛出版社出版发行,圆了我的著书梦。次年,我晋升为中学副高级教师。
不动笔墨不读书,凡事要多加思考,多做笔记。在我的影响下,一对儿女从小养成了善于动笔的好习惯。记得女儿小时候喜欢养花,并且勤于观察、记录。由此,她的习作《我尝到了养花的甜头》充满了真情实感,发表在校刊《校园月报》上。儿子上初中时,喜欢看一些课外书。有一次,他在笔记本上摘抄了这样一首数学诗:“李白街上走,提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试问此壶中,原有多少酒?”儿子拿给我看,我带着他一起思考,终于运用方程,得到了问题的答案。就这样,笔记帮助儿子获得了许多课外知识。
遇到事情用笔记录下来,能更好地加深记忆和理解。在我们家,“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已成为良好的家风代代传承。
许培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