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上网7小时,每天挣到2块钱。”2月19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研究与评估中心副教授赵祥云的一篇文章引发热议。赵祥云在春节返乡时注意到,大姨大姑们的手机经常播放着小说,但她们似乎并没有在认真听内容,更多时候是在照看孙辈、跟亲戚聊家常或是做其他事情。赵祥云了解后发现,几位亲戚是在做App里的金币任务,这些赚钱任务的形式每种都需要花费非常多的时间,一天刷个不停,收益才两三块钱。有网友将其评价为当代“电子收纸皮”,性价比如此之低,为什么还拥有这么大的市场?这不能不令人思索。
红网: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流量平台拿捏了人爱占便宜的心理,另一方面是老人们对个人价值的追求和精神世界的匮乏。因此,可以在网络讨论中看到,不仅仅是农村老人,许多拿着退休金的城市老人、有工作的年轻人也都沉迷其中。而农村老人在生活上更加节俭,精神需求更难以满足,沉迷现象尤为突出。
面对流量平台以微小成本收割农村老人的行为,相关部门尚可以通过完善标准、加强监管、打击违法行为等措施进行规范。但如果老人自愿牺牲时间充当“数字劳工”的话,就不是外部力量可以强行干预的了。
对于很多老人而言,能够挣钱是确认自我价值的绝好方式。老一辈人习惯了为温饱挣扎的生活,那些物质生活匮乏的过去,至今还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由于身体衰老,不得不退出一些重体力劳动后,不少老人已无法获得正常的工作收入,但依然会想办法来补贴家用。通过刷App挣钱,即便收益很低,但还是让老人感觉到了生命的价值。
中安在线:对沉迷APP赚钱的现象,更需要我们关注的是,许多不良之辈也将欺诈手段“融入”这些赚钱任务中。除了直接的诈骗,一些收取费用的流氓软件也会趁机浑水摸鱼。而这样的欺诈,在得逞之后,老年人可能难以发觉而一直上当受骗。
对此,家有老人的子女及其他亲人,必须尽到提醒的责任。老人如果缺少正常的交往,必然将沉迷于相应的App当中。与此同时,社会各界,特别是社区等,也应该认识并关注解决这一问题,这应当是责无旁贷的。因为,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老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对空虚,如果能推出老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沉迷于APP赚钱的老人,也必然有所减少。
《人民日报》:不少网友表示除了沉迷问题,更加担心父母因为浏览App而遭遇电信诈骗、被盗取隐私等问题。对此,需要关注和担忧的是通过蝇头小利引导老年人参与赌博、涉及伪劣产品的营销与购买,甚至暗藏着欺诈骗局等问题。
应对潜在风险,一方面可以通过优化互联网算法,让老年人上网更加安全顺畅,也可以设置“老年人模式”,专门针对电诈、隐私泄露等风险因素;另一方面,老年人要提高防范意识,不要过于相信手机App,而造成被欺诈、购买伪劣商品等不良后果。除此之外,各界还要为老年人提供更丰富的活动,加强老龄友好型社会建设,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