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元宵是正月十五的传统习俗。然而,说出来可能有人不信,我到了18岁,才第一次见到传说中的元宵。
我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长在冀中平原腹地的偏僻小村。我小时候饭虽然能吃饱,但只是些寻常食物。元宵本是我国传统的小吃,可在那个年代,在我们那样的穷乡僻壤别说没得卖,即使有卖的,又有几个人肯花钱买?家乡人过元宵节的风俗,除了赶一场热闹的庙会,中午吃顿熬肉菜,晚上出去烤柏灵火,就没有什么了。至于元宵,似乎可有可无。
人可能就是这样,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渴望得到。“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圆”(宋代姜白石的诗句)“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清代符曾的诗句)……每当读到古人描写元宵节吃元宵的文字,我常常忍不住要咽口水,心里想着它的味道。
18岁那年,我终于见到了元宵的“真容”。
头年腊月,长我4岁的二姐结婚了,嫁给了一个浙江人。春节期间,二姐随姐夫回温州婆家过年,大年初十返回河北老家,带回一些南方特产,其中就有两盒元宵。对于从来没吃过元宵的我们来说,这元宵当然要留着元宵节吃。
从正月初十开始,在翘首以朌中,我终于吃到了元宵。
早上起来,吃了十几年的饺子换成了元宵,我兴奋地拿出春节剩下的所有鞭炮,全都放光了,那种心情真不亚于过大年起五更。眼见得雪白滚圆的元宵在铁锅中全部漂浮起来,我迫不及待地递过碗,一个劲儿地央求母亲给我多盛俩,可是全家几口人,每人几个元宵,母亲算得清清楚楚,一个也不肯多给。
端着分到的元宵,我用筷子插起一个,咬了一囗。可那一刻,却令我难以罝信——南方人那么爱吃、人人都说好吃的元宵,居然是酸的,而且几乎是酸得倒牙。于是,我认定,元宵的味道都是酸的,而且好几年都不想吃了。
直到5年以后,我军校毕业留在安徽蚌埠,第一次不在北方老家过元宵节。连队要吃元宵,本来我是极力反对的,可我这个小排长做不了全连的主。我准备吃俩馒头得了,可食堂只有元宵,只好硬着头皮盛了几个。真是没想到啊,原来那元宵的味道,又甜又香!
后来才明白,原来我第一次吃到的元宵变质了。那本不是它应有的味道。是啊,好多事物都一样,变了质,味儿就变了!甜变了质,就是酸的;而尝过了酸,才更懂得甜!刘明礼/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