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月1日
地点:唐山市玉田县
人物:王树国(75岁)
王树国自述:从年轻时起,我的梦想就是当一名记者。为了实现梦想,我苦练写作技能。在我的影响下,如今我们一家三代人都与笔结缘。朋友们常说:“你家谁都能提笔成文,真不简单。”
坚持写稿终圆记者梦
小时候,我经常读书看报。每当看到记者付出艰辛努力采访的报道时,都非常崇拜他们。1969年7月升入高中后,我更加坚定了当记者的梦想。每当晚上放学回到家,撂下饭碗,我就趴在掉了漆的旧板柜上琢磨写稿子,常常熬到深夜12点。
可是,就这么努力写了小半年,竟然一篇稿子也没有见报,是灰心丧气就此放弃,还是重振旗鼓继续前行?我选择了后者。经过分析,我发现自己写的稿子大多都有局限性。找到原因后,我把笔伸向社会,从校园走向工厂、农村,记录劳动者的火热生活。1970年初的一个星期天,我去一家油坊采访榨油工辛苦工作的事迹,没想到这篇稿子很快就发表了。第一篇稿子变成了铅字,我心里美滋滋!后来,我又利用寒假到学校附近的机关、厂矿和农村采访,写出的十几篇稿子陆续在各大报刊上发表了。
1979年春天,唐山日报社从附近十几个县市中选拔了3名编辑记者,我被安排到工商组,这才真正圆了“记者梦”。从此,挎上公文包,带上记者证,坐火车、乘汽车,寒来暑往,我跑遍了唐山的十几个县及周边市区,写出了一篇又一篇精彩的稿件。
1983年5月,我回到玉田县工作,白天在县政府忙公文,夜里在家忙新闻。因酷爱新闻事业,在县政府工作几年后,我又毅然去国企办厂报。我既当总编,又当记者,在不懈努力下,这份厂报多次受到省新闻出版局的好评。上了年纪后,我还加入了河北省作家协会,并在2009年出版了25万字的杂文集《边鼓冷槌集》。
儿子用笔玩转新媒体
就在我如痴如醉写文章时,儿子王阳也看在眼里。年幼的他经常站在书桌旁问我啥叫新闻,我就一点点将写作方法教给他。时间长了,儿子也爱上了写作,他的文章经常受到同学和朋友的称赞。2003年8月,儿子到玉田县委宣传部实习,有了报道组老同志“传帮带”,他很快就熟悉了新闻体裁的基本写法,所写稿件屡见报端。
2005年,儿子被县委宣传部推荐到县中医医院办公室工作,负责起草医院重要文件、撰写各种工作汇报等。几年后,他又被提拔为信息宣传负责人。那时候,正赶上新媒体兴起,为了能出色完成工作,儿子下功夫深耕新媒体策划和创作,每天晚上在办公室里加班学习新媒体相关知识。儿子发现,要想做好宣传工作,必须要有新颖的点子。为此,他组建了医院志愿服务队,还推出了大年三十为住院患者送饺子等活动。在儿子的努力下,县中医医院在县内及周边县市百姓心中的认可度显著提升,不少其他县区的患者也来此看病。
如今,儿子仍不忘动笔杆,玩转新媒体,并多次受到省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的好评。
孙女作文“一枝独秀”
2006年9月,孙女王嘉仪刚满月,老伴常推着婴儿车在书房里来回走动。可以说,孙女自幼就受到了书香的熏陶。
孙女上小学二年级时,写《看图写话》的作业时经常收不住笔,就在空白处接着写。2014年,升入三年级后,她更是爱上了写作,于是我这个当过记者、作家的爷爷,就结合自身经验教她学起了写作文。
我常和孙女聊起写人物肖像、场面等话题,通过让她看我写过的散文和新闻作品,引导她学习写作方法。更多时候,我们爷孙俩还会聊上几句妙文佳句。在我的散文《闲来半卷书》中,她看到“闲来半卷书,乏时一曲琴”时,惊呼说:“爷爷这个对仗句,有诗情画意!”
我的努力没有白费,孙女的作文立意深刻,选材新鲜,语言精彩,头尾呼应。小学三年级时,她的《泥姑娘》写得很出彩,被老师评为“小作家”。小学五年级一次语文考试,记叙文的题目是:“你最敬佩的是什么”。全校多数学生写的是最敬佩清洁工、父母和老师,孙女另辟蹊径,写的是最敬佩蜘蛛“缀网劳织”的精神,结果得了满分。升入初中后,老师虽给满分的次数不多了,但孙女在班中的作文成绩也总是最高分。
现在,孙女已经读高中了,她依旧文采斑斓。在写作过程中,或开篇闪出对仗句,或中间亮出排比句,或结尾推出诗句、号召句,这些佳句总能让老师眼前一亮。2023年,孙女的演讲稿《传“五四”星火 踏未来征程》,又成为范文。“我们长于红旗下,与祖国同成长,共命运,是何等幸事……”课堂上,孙女语句铿锵,豪情迸发的演讲,收获了同学和老师的掌声。
现在,我已暮年,儿到中年,孙女尚未成年。我们祖孙三人决心:继续动笔杆,书写新篇章!
■记者感言
一家三代人都能提笔成文,这其中离不开王树国的影响和付出。无论是生活、工作还是学习,擅长写作都为他们带来了助益,希望越来越多的老年朋友爱上写作,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
■串门预约
春节期间,许多在养老公寓居住的老年朋友选择了不回家过年。下一期,咱们找他们串串门。
■串门回音
要理性看待陪读
栾玉锁:读了《我将成为一位陪读老人》一文,感触颇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人之常情,但抚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爷爷奶奶没有义务。据我了解,一般家庭是由孩子的母亲陪读,并辅导作业。许多年轻人工作繁忙,就把孩子交给老人照顾。因此,老人看管孙辈也是无奈之举。老人本身文化程度不高,只能照顾孩子生活,指望老人陪读,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为什么一定要陪读呢?可以让孩子住校,或给孩子租条件较好的学生公寓,家长陪读完全没必要,以前哪有陪读这一说?父母把子女拉扯大就不容易,又照看孙辈上了初中,上高中还要去陪读,这什么时候是个头啊?邢女士要与儿子多沟通,孙女的事让儿子想办法,少一些烦恼与忧愁,儿子也应转变观念,最好让孩子住校,理性地看待陪读。
陪读责任不在老人
王彦秋:邢女士为即将奔赴陌生城市陪大孙女读书而烦恼,她的烦恼同样是不少老人的烦恼。看到儿女们都在忙,老人就承担起了照看第三代的重任,但也就是从这时起,烦恼就如影随形挥之不去了。
邢女士有两个儿子,照看这家的孩子自然就顾不上另一家,心中会产生对两个儿子的“不公平”;邢女士尚有母亲和婆婆在世,照顾了孙女自然难以尽孝,心中更感愧疚。其实,无论从情理还是法理上讲,尽孝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带孙则是儿女的义务和责任。
我认为,邢女士与老伴应该尽早把一大家人召集起来,把这个道理讲清楚。说实在的,邢女士也是老人了,两个儿子自己要承担起带孩子的责任,不能指望父母去完成本应他们去履行的职责。作为父母,有时候要“心狠”一些,相信成家立业的儿女们能够应对工作生活与子女教育的重压,帮忙过多反而会助长他们的依赖心理,最后把自己搞得身心俱疲进退两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