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今京剧艺术的领军人物,叶少兰一辈子专攻小生行当。而小生角色都是以年轻俊美示人,年龄大了还坚持演出实属少见。但在叶少兰这里,年龄从来都不是问题。在不久前举行的“《百年巨匠》京剧篇名家名段演唱会”上,叶少兰的表演再次震撼全场,观众的掌声、喝彩声经久不息。
叶少兰出身梨园世家,原籍安徽太湖,从曾祖父一代入行,随徽班进京,家族已有五代数十人投身其中,可谓当之无愧的业界肱骨。身为叶门后人,叶少兰在戏园子里长大,7岁开蒙,10岁入中国戏曲学校,曾得多位名家亲身传授。
从家传到颜值,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叶少兰生来就是吃小生这碗饭的。然而,了解他的人才明白,叶少兰是靠勤奋刻苦才有了令人羡慕的成就。
“京剧是门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尤其是练功,千万不能心疼自己。”父亲的教诲时刻激励着叶少兰。无论是朝天蹬、三起三落等武戏高难技巧,还是起霸、圆场等文戏身段组合,他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练甩发、腿功绝不惜力,经常练到眩晕。平日他脑子里装的都是戏,连走路都在背唱词、想要领,大家都叫他“戏痴”。
台下的苦思苦练换来台上的声韵夺人。1979年中国京剧院复排《谢瑶环》,叶少兰首次以小生的身份登台,获得满堂彩。自此,他一鸣惊人,接连出演《群英会》《白蛇传》《周仁献嫂》《吕布与貂蝉》等经典剧目。
北京、上海、天津,叶少兰演到哪儿火到哪儿。剧院场场爆满,戏迷冒着寒风,通宵达旦排队买票,买不到票的人站在剧院窗户边竖着耳朵“听戏”。1984年,他获得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演戏不仅要勤思考,还得好学习。尤其是小生,扮演的角色多为少年文人才子,得由内而外散发儒雅气质和生命活力。所以,叶少兰常怀探索欲、好奇心,从繁华都市到偏远哨卡,从社会现实到历史文化,行东西南北万里路,读古今中外万卷书。
叶少兰艺术的根须持续向下深扎,思想的枝叶不断向上生长。他将叶派小生艺术吃透掌握,并融入自己的理解,闯出一条新戏路——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还是叶派规范,依旧追求阳刚之美、英武之气,但唱腔、念白、表演更向现代观众靠近,更强调感情色彩,更注重诠释人物复杂微妙的心理状态。
叶派大戏让他演出了独特风格:《吕布与貂蝉》里的吕布,他能于持勇骄矜中显露色厉内荏的本色;《罗成》中的罗成,他能于不苟言笑间塑造悲壮苍凉的形象;《群英会》里的周瑜,他能于儒雅英武之中蕴藏刚愎自用的性格。他还广开戏路,把扇子生、穷生、翎子生等几乎京剧小生所有门类的代表人物演了个遍,且每个角色都演出了不一样的风采。
2001年,叶少兰出演《洛神赋》中的曹植,他将人物的才华横溢以及悲凉的人生境况表现得丝丝入扣,也因此荣获中国京剧艺术节荣誉表演奖和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把京剧小生表演艺术推至新的高峰。
叶少兰虽有大作品,却不见大派头。不管在哪儿表演,为谁表演,他始终坚持一个标准,那就是一丝不苟。70多岁高龄的他在彩排《白蛇传》中“断桥”一折时,有6处下跪的身段,不管是排练还是正式演出,次次都坚持真跪。有人劝他:“年龄大了,不用那么卖力!”他摇头说:“糊弄人我不会,演好戏是演员的本分,尊重每一位观众是演员的良心。”
叶少兰在提升艺术境界的同时,还担当梨园植树人、护林人:他点拨过的学生不计其数,为全国各院团输送了大量种子选手;在几十出京剧剧目中担任演员或导演,整理、挖掘、抢救大量的宝贵资料,为京剧艺术传承提供丰富的养料;履行政协委员职责,深入调研,建言献策,为京剧发展鼓与呼……
光阴荏苒,英俊少年已成耄耋老人。但叶少兰始终不曾停歇,演年轻人,教年轻人,了解年轻人的喜好,琢磨怎么演出年轻人爱看的戏。近期,他执导云南省京剧院创排的《团圆之后》亮相中国京剧艺术节,担纲导演的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的《珠帘秀》继续在天津演出,均得到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点赞。李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