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精品阅读

红军长征中的三位西方传教士

2023年12月25日

  跟随红军长征的瑞士籍英国传教士薄复礼(译名勃沙特)的故事广为人知。其实,与薄复礼一起先后进入红军长征队列中的还有三位西方传教士。他们中除一人病故在长征途中外,其余二人先后被红军释放。他们获释后都曾写文章或著书,记述了各自的这段神奇经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红军长征的历史。

  林荣贞:随红军长征的女传教士

  1934年10月,薄复礼夫妇在贵州镇远的山路上,与红军不期而遇。这支红军是萧克、王震领导的红六军团,他们于1934年8月7日从江西遂川出发,转战数千里,准备与贺龙领导的红三军会合。

  薄复礼夫妇被俘,随红军来到旧州。在这里,红军又将新西兰籍旧州教区传教士成邦庆(译名海曼)夫妇及两个孩子,加拿大籍思南教区女传教士林荣贞(译名恩布伦)一并扣留。这7个外国人,被带到保卫局看管起来。保卫局局长是吴德峰,他的妻子戚元德是保卫局党总支书记。

  出于人道考虑,红军很快将薄复礼、成邦庆的妻子以及两个孩子释放。这样,薄复礼、成邦庆、林荣贞3位传教士,跟随红六军团开始了他们的“长征生活”。

  第二天早上,红军冒着倾盆大雨出发。第一次“长征”就给了3个传教士一个“下马威”,红军在转战路上,为摆脱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一连多日已超出人体极限急行军。这让3个传教士苦不堪言,林荣贞更是一路哀嚎。

  由于性别原因,戚元德更多的时间看管着林荣贞,管她叫“洋小姐”,温和地宽慰她说:“我也是一个女人,你将会像我一样慢慢适应的。”林荣贞身体很胖,行动迟缓,总是落在队伍最后面。走了两天,她脚上就打了几个大水泡,鞋子也磨烂了,走路一瘸一拐的,十分痛苦。戚元德帮她挑破水泡,还把棉布被单撕成长条,打成比较软的“布草鞋”。她很惊讶戚元德的手艺,一再说很舒适,表示非常感谢。

  在戚元德等人的帮助下,林荣贞跟在后面艰难地追赶队伍。一天,林荣贞实在走不动了,坐在了地上。戚元德想办法将马背上的物资分散给战士背,将马匹腾出来让她骑乘。可她胆子很小,压根儿不敢骑。戚元德只好将一把竹椅穿上两根竹竿当滑竿,让战士们轮流抬着她走。林荣贞后来写道:“虽然红军给我提供了一辆滑竿,但前半段路还是得自己走。”

  林荣贞在穿越一座险要隘口时,差点让随身保护她的战士坠落深涧,连她自己也吓得坐在地上。在一次夜行军中,她突然跌下悬崖,所幸灌木树丛接住了她,被红军救起后,她又是号陶大哭。

  事实上,林荣贞已成了行军的拖累。10月9日,当部队来到一处平坦而又靠近村落的安全地带,红军决定将她无条件释放。

  林荣贞获释后,撰文回忆随红六军团行军一周的艰难经历,刊发于内地会英文杂志《中国大众》(亦名《中国亿兆》)北美版1935年1月号,是迄今所见的西方亲历者关于红军长征的最早记载。

  成邦庆:年龄最大的传教士

  成邦庆1890年出生,1913年9月被派到中国,先在江苏镇江学中文,后到贵州遵义、镇远等地传教。

  1934年10月24日,红六军团打破国民党重兵阻截,在贵州印江县木黄镇与红三军胜利会师。会师后,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

  成邦庆、薄复礼跟随红军一起行军。1934年10月,红二、六军团发起湘西攻势,连下永顺、大庸两座县城,在大庸成立了中华苏维埃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12月10日,省革委会机关迁到塔卧。红军以这一区域为基础,开始给中央红军打造一个落脚点。不过,随着形势的变化,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决定,中央红军放弃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

  成邦庆、薄复礼随红军到了塔卧,过上一段没有行军的日子。礼拜日,成邦庆通常以抑扬顿挫的声调唱《赞美颂》,有些战士们很喜欢听。因此,成邦庆、薄复礼被邀请参加红军的联欢会。一天晚上,萧克等红军领导人在保卫局院子里围坐成半圆,保卫局长吴德峰小声警告说:“大家想听你们唱歌,但不得与宗教宣传有关。”成邦庆为难地说:“可是我们只会唱《赞美颂》之类。”萧克说:“你们随便唱吧!”唱到高潮时,战士们都被吸引来了。

  成邦庆还是红军的义务“油印员”,他看见一名战士正忙着刻钢板,就问“刻的什么”,战士回答说,“一本翻译的俄罗斯著作”,他便主动帮忙油印,将成百张的蜡纸用油墨滚子一张张印出来,然后装订成册。

  相对稳定的生活很快结束了。红军又开始了频繁的行军和打仗。部队经常为大小河流所阻,一次坐船过河,满满一船人接近对岸时,船底撞到一块尖石上,很快沉入水中,成邦庆随破船漂到下游,红军战士跟着跑,把他救上岸来。

  一段时间后,成邦庆感觉红军有再次转移的迹象,他有点烦恼,因为他生病了,无法步行。1935年11月7日,成邦庆、薄复礼被叫到吴德峰的屋子里,吴德峰说:“你现在病得很厉害,我们准备放了你。”

  成邦庆在被扣留413天后获释。之后,成邦庆开始撰写这段经历的回忆录,手稿为其澳大利亚的后代所珍藏,直到2010年才在美国出版问世。

  耿友华:唯一病故的传教士

  1936年1月11日,红二、六军团长征进占石阡县城,将石阡天主教堂传教士扣押。

  第二天,一群红军战士围着他问长问短,弄清了他的来历。神父叫耿友华(译名凯勒),28岁,德国人,1933年8月到中国贵州石阡传教,是贵州东路教区石阡天主教堂神父。战士们很好奇,才到中国两年,他的汉语竟说得这么好。其实,耿友华是意大利罗马圣经大学的高材生,很有语言天赋,除德语外,他还会荷兰语、意大利语、法语、英语和一点西班牙语及拉丁语。

  几天后,耿友华跟随红军出发了。同他的新朋友薄复礼一样,他也跟随红军长征。夜里行军,红军没点火把,几乎看不见路,天亮才宿营,他被安排同连长合睡在一张床上,红军战士则睡在地上。

  艰苦的行军成为耿友华生活的全部。山路很陡,他艰难地爬到山顶,看到队伍正快速下山,耿友华跟得小腿发抖,跌倒在山路上。这时,红军将一匹骡子供他使用,他心底顿时涌起一股暖意。

  红二、六军团在乌蒙山转战期间,行军连续不断,耿友华病倒了。尽管红军给他配备了一匹骡子,但他连骑上去的力气都没有。红军就给他找了一副担架,派了6个人轮换抬他。山路崎岖难行,一次抬前面的人滑倒,耿友华朝前摔了出去,虽没受伤,但受了很大惊吓。

  到宿营地后,医生来给他打了一针,吴德峰则把缴获的药品给他用了一些。他的病有了好转,但也只能勉强骑着骡子行军。

  红军到达昆明附近的富民县境内后,释放了薄复礼,耿友华继续随红军长征。1936年4月16日,红军进占云南姚安县城。耿友华的病情突然急转直下,红军的医疗条件有限,经全力抢救无效,于4月28日不治身亡。当时军情紧急,红军仍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买了一副红漆棺材,将其安葬在该县城郊。

  据《世纪风采》 梅兴无/文

2023-12-25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150327.html 1 红军长征中的三位西方传教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