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精品阅读

杜重远和侯御之 才子佳人的爱国情怀

2023年09月15日

  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法学博士,还是燕京大学最年轻的女教授。如果没有遇到杜重远,才貌超群的她也许过一种迥然不同的人生,而不是历经磨难,九死一生。然而她不抱怨,不后悔,因为,她嫁给了一个爱国者,他们没有愧对祖国。她就是著名实业家、抗日民主人士杜重远的夫人侯御之。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912年,侯御之生于北京一个传教士家庭,幼年时母亲暴病身亡。虽然母爱缺失,但开明的父亲重视教育,侯御之学习优秀,考取了公费留日资格。

  在日本,侯御之心系祖国。那时,日本号召国民定居旅顺、大连,妄图永久占领中国两地的野心昭然若揭。为此,留日学生经常组织游行示威,侯御之也加入进去。

  这个气质典雅的少女吸引了一个人的注意,他就是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留学生杜重远。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他当时在日本学习陶瓷制造。

  1926年,两个身处异域的年轻人相识了。被杜重远的赤子之心打动,侯御之经常去听他的演讲,参加他组织的请愿活动。

  意外的是,一天她收到了他的表白信。她比他小十几岁,恋爱为时过早,何况他还有一桩包办婚姻,她理所当然地拒绝了。杜重远却锲而不舍,几年时间,书信一封接一封塞满了侯御之的书桌。

  不久,杜重远学业完成,先行回国,在沈阳筹资创办了肇新窑业,但对侯御之念念不忘。

  18岁那年,侯御之以第一名的成绩从京都大学毕业。尽管拒绝了杜重远,但他的救国理想深深影响了她。放弃了擅长的音乐,侯御之选择攻读法学博士学位,以求将来能为祖国挽回丧失的权益。

  1932年秋,侯御之成为中国第一位女法学博士。她婉拒了日本高等学府、各国使馆抛出的橄榄枝,回到北平,一边撰写《刑法学》,一边在燕京大学执教。

  年轻的女教授声名在外,追求她的人自然不少,但对她始终难以忘怀的是杜重远。此时,他正身处惊涛骇浪之中。

  因肇新窑业蓬勃发展,使得日本瓷厂销量锐减,在抗日洪流中,他又始终走在最前面,日本人恨他入骨。沈阳沦陷后,日军铁蹄踏碎了他的梦想,不仅肇新被霸占,作为“反日巨头”,杜重远也被通缉,被迫流亡关内。

  辗转中,杜重远结识了周恩来,他们一见如故。在周恩来介绍下,他开始为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撰稿,并以记者身份活跃在多地,鼓励民众抗日救国。

  救国路上并肩同行

  这时,命运安排他们在北平再次相遇,他的包办婚姻早已解除,杜重远的爱国壮举终于打动了她。

  1933年3月,杜重远和侯御之在上海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借着婚姻的名义,杜重远购买了一套位于霞飞路的花园洋房。他与周恩来相识后,无形中接受了党的领导,豪宅无疑是地下党密会最好的场所。

  宾客满座的豪宅引起日本人的注意,一个深夜,以麻将桌为掩护,杜重远正和潘汉年等人密谈,不料,一队人马气势汹汹上门查问。

  躲已经来不及,侯御之急中生智,换了一身和服,用流利的日语道出很多日本军界高层的关系,吓得不速之客连连道歉,仓皇离开。事后,朋友们称赞她是“女诸葛”。

  当年底,因高举“抗日救国”旗帜,《生活周刊》被查禁,邹韬奋流亡海外,杜重远冒着危险接过这一“火炬”,以原班人马续办了《新生周刊》,继续吹响抗日号角。侯御之则协助他修改、编发稿件。

  为了给前线提供物资,他奔走多地开办瓷厂,她帮他应付催款单,为抗战筹集资金。在救国图存的路上,她全身心地支持他。

  1935年,《新生周刊》刊载了一篇题为《闲话皇帝》的文章,不料引起轩然大波。日本人以“侮辱天皇,妨害邦交”为由,要求国民党封刊捕人。

  杜重远入狱后,侯御之不顾身怀六甲日夜奔波营救。她以专业的法律知识,对强加给他的罪名逐条驳斥。“夫在冤狱子在腹”,她用多种语言译出洋洋万言《抗告书》,刊登在国内外报刊上。

  “新生事件”震惊海内外,一时舆论哗然,“救国会”领导人沈钧儒出面奔走相救,中共地下党也组织示威游行,给国民党施加压力。

  经多方努力,一年后,杜重远被准许保外就医。

  画楼重上唯余一人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杜重远是著名实业家,又是抗日积极分子,他终于被释放。然而形势仍然严峻,日本人在四处通缉他。

  征得周恩来同意后,杜重远决定去新疆。一同留日的同学盛世才担任新疆督办,那时,他正高举抗日旗帜,广揽英才,杜重远想帮助他把新疆建设成抗日基地。谁也没有料到,这竟然是灾难的开始。

  尽管结婚几年间,侯御之无日不在担惊受怕,但她还是决心陪他远赴边陲。临行前,杜重远愧疚地问:“在上海没让你过上安稳生活,现在你又一定要随我去新疆过更苦的日子,要我怎样回报你?”

  侯御之说:“抗战胜利了,你一定要好好陪我喝一次茶!”

  “鸳鸯茶,鸳鸯品,你在我心,我在你心……”在优美的《鸳鸯茶》旋律声中,杜重远作了保证。

  在新疆,杜重远担任了新疆学院院长,他培养人才,创办进步刊物,侯御之在家哺育儿女。

  新疆学院办得风生水起,杜重远深受学生爱戴,社会威信日高。

  不料,这引起盛世才的忌恨。此刻又正值政治环境发生变化,盛世才卸下伪装,开始疯狂迫害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杜重远被带走,不久,侯御之和孩子们也被逮捕。

  1944年秋天,盛世才被调往重庆,监狱门打开,侯御之得到了杜重远遇害的消息。如何遇害,埋于何处,均不知其详。

  侯御之带着几个孩子,在苦难中煎熬着。所幸艰难中,她和孩子们终于等到了抗战胜利。在周恩来的关切下,他们被送回上海医治。

  病情稍微好转之后,侯御之回到霞飞路的旧居。她久久地站在房门前,回想以前恩爱种种,不禁泪珠滚滚,凄楚地吟出:“画楼重上与谁同?”

  万家团圆,杜重远却永远离开了。山盟犹在,锦书已难托。

  孩子们是侯御之的希望,谢绝了组织上的工作照顾,她把全部精力用在照顾孩子们身上。病床边,侯御之为三个孩子提速授课,用三年时间学完了中小学的全部课程。

  1963年,在亲友们的惊叹声中,没上过一天学的孩子们分别被上海外国语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录取。

  终于苦尽甘来,侯御之却不幸罹患癌症。时日无多,靠在氧气瓶上,她在小纸片上断断续续地回忆杜重远,他的爱国壮举,她要讲给世人知晓。在她的协助下,两个女儿汇编完成了《杜重远文集》。

  1998年,侯御之病逝,她最后的叮咛是:“在这远行之际,我想让重远一生为国忘家的事迹,留给后人……”

  “我在这里等你”,他的呼唤依稀响在耳边。她要去赴那个下午茶之约了,归去,斜阳正浓。

  据《恋爱婚姻家庭》 潘彩霞/文

2023-09-15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139908.html 1 杜重远和侯御之 才子佳人的爱国情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