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而且也是曹魏政权的奠基者。曹操年轻的时候,还是一位热血青年。同时,他还曾当过一段时间的“待业青年”。
二十出头 步入仕途
东汉末年,曹操出生于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的一个宦官家族。他的养祖父曹腾历侍四代天子,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汉灵帝时曾官至太尉。他的家世不可谓不显赫。
汉灵帝熹平三年(174年),还没有满20周岁的曹操被推选为郎官。汉代的郎官分为很多种,凡是郎中令所属的中郎、侍郎、郎中等等,都被称为郎官。此外,还有议郎。而郎中令主要负责掌管宫殿的守卫工作,所以,他手底下的郎官们,主要职责是守卫宫殿,拿着武器给皇帝站岗,或者为皇帝的车骑护驾,级别不高,但常常能侍从在皇帝左右。
因此,年轻的曹操得到的这第一份工作相当于汉灵帝的保安,更确切地说,他属于皇帝的近卫兵。曹操能在20岁的年纪得到这样一份工作,自然和他的家世有一定关系。东汉的选官制度原本是察举制和征辟制,可到了东汉后期,门第族望成为了推举的主要依据。比如,曹操所担任的郎官,就必须是俸禄达到两千石的官员之子,才有被推举的资格。
不过,郎官只是曹操的一份“临时”工作。由于任职人员的构成关系,郎官这样的工作岗位并无固定员额,多的时候数量也高达数千人,除了站岗执勤,其他的任务就是学习官场的规章制度,并熟悉朝廷事务和增加阅历。一段时间之后,便会依照各位郎官的表现授予正式的官职。
曹操并没有干多久的郎官。很快,当时的京兆尹司马防便推举曹操为洛阳北部尉——当时负责都城洛阳北部地区的治安官。至于曹操20岁出头的年龄,在那个时代来说似乎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因为当时的人均寿命比较短。毕竟,推荐他担任洛阳北部尉的京兆尹司马防当时也才25岁。
开始正式工作的热血青年曹操,原本年少有为、前程似锦。可是,他的工作却并不一帆风顺。
得罪宦官 被免官职
曹操上任洛阳北部尉后,想马上大干一场。当时的洛阳是豪强大族的聚居之地,作奸犯科、鱼肉百姓的王公贵族、豪强子弟不在少数。于是,曹操准备严刑峻法。他在官署门口放置了五色棒,凡是有违反禁令的人,无论是谁,都按照规定处以刑罚。曹操并不是要吓唬吓唬谁,而是真这么干的。
没过多久,一个叫作蹇图的人便违禁夜行。这个蹇图并不是一般人,他是当时的宦官蹇硕的叔叔。蹇硕不是普通宦官,而是权宦。东汉的宦官集团势力是非常大的。然而,年轻气盛的曹操并没有妥协,他还是将蹇图依律棒杀。这也就使他得罪了宦官集团。
宦官集团虽然对曹操恨得咬牙切齿,可是曹操也是依法而行,有理有据,这些人又无法中伤诋毁曹操,只好表面称赞曹操执法公正、守正不阿,可背地里,宦官集团却将他视作眼中钉。于是,宦官们纷纷向皇帝举荐,说曹操的能力出众,可以升职了。没过多久,曹操便被任命为顿丘令。洛阳北部尉是品秩四百石的官职,而顿丘令是六百石。表面上看,曹操是升职了,可实际上是被外放了,远离朝廷中枢,这属于明升暗贬。
这还没完。没过多久,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由于东汉朝廷内部的一系列风波,导致当时的宋皇后被废,宋皇后的哥哥宋奇也被宦官集团处死了。这与曹操也有关系,因为宋奇迎娶了曹操的叔父、当时的侍中、长水校尉曹炽的女儿。虽然曹操与宋奇不算什么近亲,而且还在地方担任地方官。可是他依然没有逃过宦官集团的打击,最终被罢免了顿丘令的官职。丢了工作的曹操回到洛阳无事可做,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只好回到老家谯县闲居,成为了一名“待业青年”。
上书朝廷 举报三公
曹操在家待业整整两年,直到光和三年(180年),他终于又得到了一个工作的机会。由于他精通古学;被朝廷征召为议郎。
议郎虽然有顾问性质,但是说到底也是个闲官。不过,曹操并没有因此而颓废,相反,他非常尽责,他还是那个热血青年。
由于当时朝政腐败,朝廷的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等人,不仅对朝廷的弊病熟视无睹,反而与奸邪之徒沆瀣一气,导致贿赂横行,朝堂之上乌烟瘴气。为非作歹、被百姓怨恨的官员却没人敢上书揭发,而势力单薄、恪守正道的官员,却常常被构陷诬告。
曹操非常痛恨这些行为,愤怒之下,他准备直接上书举报三公。当时的太尉是朝廷的最高军事长官,司徒是主管民政的官员,相当于宰相,而司空是负责监察百官的。“三公”无疑是当时最显赫的三个官职。曹操虽然热血,但也不是愣头青。有一次正赶上天灾,曹操借此机会上书进谏,说这是上天的警示啊,说明朝政不够清明——“三公所举奏专回避贵戚”。意思是平日里三公上奏章检举,都是在做做样子罢了。那些为非作歹的皇亲国戚,他们一个都不得罪。而那些恪守正道的官员却常常受到打击。
由于当时正值天灾,汉灵帝看了以后,似乎有些感触。于是,就把曹操的奏章发给三府讨论,并狠狠地斥责了他们一顿,但是并没有采取其他过多的有效措施遏制不良的风气。从那之后,朝政反而越来越乱了,不法之徒越来越猖狂。曹操看到这种情况,心灰意冷,即使是这样投诉三公,都没有任何效果。从那以后,他也就不再上书了。
怕被报复 称病回乡
虽然失去了通过建言献策改变朝政恶劣风气的信心,但曹操的热情依然还在。
184年爆发了黄巾军起义。曹操因为讨伐颍川的黄巾军立下了军功,被升为济南国国相。当时的济南国辖有十几个县,各县长官大都攀附皇亲国戚,贪赃枉法,民怨滔天。曹操到任之后,当即上奏罢免了其中的8个官员。同时严令禁止过分祭祀鬼神,使当地的作奸犯科之徒威风扫地,一时之间,济南国中秩序井然,老百姓安居乐业。
据说因为曹操当政素称严明,济南一带的作乱之徒听说曹操要下来视察的时候,都纷纷潜逃到别的郡县。当然,曹操的行为也触动了当地豪强的利益。没过多久,他就被调任为东郡太守。不过,曹操并没有赴任。
据《三国志》裴松之注所引的《魏武故事》记载,曹操害怕调任是宦官集团对他进行报复的开始,于是便称病回乡了。这是曹操的第二次“待业经历”。直到汉灵帝组建西园军后,曹操才被起用为典军校尉。曹操一开始不愿接受征招,在好友的劝说下,他才去办理了入京文书。之后便是组建盟军、讨伐董卓的故事,当然了,那些都是后话。
据《文史天地》 邱俊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