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医疗指南

用药不慎 当心引起药疹

2023年07月19日

  药疹是主要发生在皮肤、黏膜上的药物不良反应,即药物通过口服、注射、吸入、栓剂、灌注、外用等各种途径进入体内后所引起的皮肤、黏膜炎症反应。引起药疹的药物种类繁多,皮损多种多样,病情轻重不一,严重者可累及多个系统,甚至危及生命。

  药疹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相同的药物可在不同的机体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不同的药物在相同的机体也可以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因此药疹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但是药疹的发生基本都有以下规律:

  1.发病前有用药史,这是发生药疹的基础,去除病因后易于治愈。

  2.有一定的潜伏期,首次用药一般4-20天后发生药疹。重复用药,如机体已处于致敏状态,则可在数分钟至24小时内发病。

  3.轻症病程有自限性,一般在1个月以内,若再次用该药或与其化学结构相类似的药物,可再次发病。

  4.除固定性药疹外,皮损多广泛、鲜艳而且对称。

  5.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部分病人可有发热等全身症状,严重病例可导致心、肝、肾及造血系统等内脏损害。

  常见药疹类型

  出现药疹,皮损的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常见以下类型:

  1.固定型药疹。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如口唇、肛门等处,也可发生在身体任何地方。皮损常为圆形或椭圆形紫红色或鲜红色水肿性红斑,炎症剧烈者中央可形成水疱。愈后常留下深褐色色素沉着,伴有瘙痒或疼痛,一般无全身症状,常由磺胺类药、解热镇痛药、巴比妥和四环素类药物所致。再次接触致敏药物,仍可在原处复发。

  2.荨麻疹型药疹。皮损表现为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风团,多泛发全身,数目多,色泽红,且持续时间较普通荨麻疹长,部分病人伴有关节痛、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多由抗生素及血清制品所致。亦可合并血管性水肿。

  3.麻疹或猩红热型药疹。此型药疹是最常见的药疹表现,也叫发疹型,约占所有药疹的95%,发病突然,常伴有畏寒、发热等症,表现为麻疹样(散在或密集的红色针头至米粒大小的丘疹或斑丘疹,对称分布) 或猩红热样(片状红斑,很快泛发全身,以皮肤皱折部尤甚,片状脱屑), 一般无内脏损害。严重病例可发展为剥脱性皮炎。

  4.多形红斑型药疹。皮损多分布于四肢远端,常累及口、眼、外阴等处黏膜,对称发生,伴有瘙痒、低热、全身不适等症,甚至肝、肾受累表现。皮损表现为黄豆至蚕豆大小的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红斑,边缘色淡,中心色较深或有水疱,状似虹膜;严重者侵入眼、口、外阴等黏膜,发生糜烂、水疱,疼痛明显。

  5.紫癜型药疹。皮损为针头至黄豆大小的紫红色瘀点、瘀斑,散在或密集分布,可融合成片。常见于双下肢,对称分布,常由抗生素、巴比妥类、利尿剂等所致。

  6.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发病率低,但预后险恶,是药疹中最严重一型,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常有黏膜和内脏损害。皮损起初可表现为麻疹样、猩红热样或多形红斑样,但很快出现松弛性大疱,相互融合,直至破裂、糜烂,病情严重者可致衰竭死亡。常由磺胺类、解热镇痛类、抗生素、巴比妥类、卡马西平、抗结核药等引起。

  7.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是药疹中的重型,首次用药其潜伏期长达1个月以上,起初皮损表现为湿疹样或麻疹样,其后迅速发展弥漫成片,全身皮肤呈现潮红、肿胀,约两周后出现大片脱屑。常有内脏损害,若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死亡。

  除上述类型外,还有湿疹样、痤疮样、苔鲜样、血管炎样及光感型药疹,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等。

  常见致敏药物

  临床上常见的致敏药物有以下几类:

  1.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等。

  2.磺胺类:以长效磺胺多见。

  3.解热镇痛类:以吡唑酮类、水杨酸类常见。

  4.安眠镇静药。

  5.抗毒素与血清制品等。

  如何预防药疹

  预防药疹,要注意以下几点:

  1.避免使用已知过敏药物及化学结构相类似的药物。

  2.合理用药,临床用药时应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避免滥用药物,对过敏体质者尽量选用致敏性低的药物。

  3.按规定做皮肤过敏试验,如注射青霉素、血清制品、普鲁卡因等应作皮试,皮试前应做好抢救措施的准备。

  4.注意早期症状,用药过程中如出现瘙痒、红斑、发热等,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及时处理。

  5.建立药物过敏卡,让患者牢记,看病时交给医生作为用药参考。

  石家庄市中医院皮肤科主任 李领娥

2023-07-19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133258.html 1 用药不慎 当心引起药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