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哲理故事

纫针教育

2023年06月16日

  我上小学时,还是上世纪80年代。当时孩子们也没什么可玩的,奶奶就给我找了一项能帮助她干家务的辅助工作——纫针。

  奶奶那时已过花甲之年,眼睛花得根本看不清针鼻儿,缝缝补补的工作大部分时间都耽误在了纫针上。最初,她让我帮忙,目的多半是让我在家里多待会儿,省得到处乱跑,哪知却开发出了我的一项技能。

  刚开始时,我对纫针没多大兴趣。让一个七八岁的小子干这种活儿,我自然很不耐烦,加之线软、针鼻儿还特别小,需要多次尝试,我很快便腻了。不过奶奶有办法,纫不进去你就别出去跑。这逼得我专注起来,很快便找到了门道,纫针速度越来越快。这时,奶奶开始升级难度,拿出几根细线,让我把她的各种缝衣针、绣花针分门别类串在一起。已经掌握技巧的我顺利完成任务。此时,我已经对纫针不那么抵触了,反而有了一点儿成就感。

  纫针的活儿虽小,但不静心、不认真,却做不好——一来可能纫不进去,二来容易扎手。这时,奶奶继续升级难度,针纫完了纫扣子,扣眼儿看似比针鼻儿大,但位置各有不同,用纫针一成不变的方法不行了,需要“因地制宜”。有道是久练久熟,熟能生巧,到了后来,我纫针纫扣子的技术已炉火纯青,完全不用再对着针鼻儿瞄准,棉线一捋就直,手一点儿不抖,再小的针鼻儿一次准确插入,全凭感觉,那个酣畅劲儿无法形容。

  有亲戚朋友来家做客,我经常表演这一拿手绝技,将几十根针瞬间串成一串。这一技艺,不但给奶奶解决了大问题,还给邻居老太太们帮了大忙。邻居们都夸我:“这小子心灵手巧。”

  真没想到,我这个手很笨的人,竟然能从纫针上找到自信。

  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一种观点:“三年而通,得出门道。”这里所说的三年,只是个大概的时间。庄子的意思是说,做事想要到达精通的境界,必须要有一定时间的练习。奶奶没读过什么书,跟如今的高学历家长们没法相提并论,她更不认识庄子,但由她创造的“纫针教育”却令我受益颇多:其一,我知道自己有很大的潜质尚未被发现;其二,我懂得了想要发掘自己的潜质,专注、耐心以及充分的积淀,三者缺一不可;其三,回想整个过程,奶奶对纫针的技法从没有过任何指点,全凭我自悟。所以说,人所掌握的技艺并非都靠学习而来,自悟是另一重要途径。

  张希/文

2023-06-16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129616.html 1 纫针教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