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和粟裕是人民军队史上两位有着特殊传奇色彩的将帅。众所周知,解放战争时期,有一段时间,任职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的陈毅,被毛泽东调离华东,华野的指挥权全部交给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陈不离粟,粟不离陈”
陈毅和粟裕相识于南昌起义余部转战途中。1927年10月,朱德指挥仅剩的800多名南昌起义官兵,在大余进行整编。陈毅半路赶上起义部队,被任命为团指导员。朱德和陈毅与全体官兵见面,都做了鼓舞士气的讲话。粟裕站在队伍中,一脸肃然,他后来回忆说:“回想起来,我认识和钦佩陈毅同志,也正是从信丰、大庾(1957年改名大余)开始的。
大余整编时,粟裕被朱德直接从班长提升为五连指导员。由此,陈毅认识了粟裕,彼此往来也逐渐增多。
随后,陈毅和粟裕一道随朱德走上井冈山,与毛泽东的秋收起义余部会师。陈毅从军后起点较高,井冈山会师两军合编为红四军后,担任的职务较高,粟裕依然属于基层干部,两人少有直接见面。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红军主力被迫长征,陈毅和粟裕都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但两人远隔千里,陈毅在赣粤边昼伏夜出打游击,粟裕在浙西南和浙南一带孤军奋战,彼此从未联络过。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国共和谈成功,南方红军游击队被改编为新四军。陈毅和粟裕都迎来了严冬过后的曙光,陈毅担任新四军1支队司令,粟裕是2支队副司令(不久出任代司令)。一年后,项英报请毛泽东同意,将这两个支队合编为江南指挥部,北渡长江后又改称苏北指挥部,陈毅为指挥,粟裕为副指挥兼参谋长,两人一个锅里吃饭的搭档生涯从此真正开始。
陈毅长于政治,主要负责统战工作,粟裕则主管作战、训练等工作,两人优势互补,“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的说法由此而来。因粟裕能者多劳,事情繁杂,陈毅还写了一副对联“轻裘缓带羊叔子,食少事繁诸葛公”送给他。
但不久,两人又长期分开了。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10月,陈毅重返华东前线,出任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实际负责指挥山东野战军,与出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的粟裕一北一南,与前来进攻的国民党军作战。
军政联手战鲁南
1946年12月,粟裕只身赶赴山东野战军司令部负责战役指挥,取得了宿北战役大捷。山东野战军长久以来第一次打了大胜仗,士气大振。随后,粟裕和陈毅军政联手,一鼓作气,战鲁南,夺莱芜,威震天下。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也正式合编为华东野战军。
陈毅对粟裕的战役指挥完全放手,他不仅对粟裕说“我们一如既往,军事上主要由你考虑,我给你出出题目”,还每战之后必兴奋地写诗庆祝。
华东野战军司令部作战参谋秦叔瑾晚年回忆了陈粟两人志趣个性迥异的特点。他说:“粟裕最喜欢看地图,打仗离不开地图。他是对着地图在脑海里调兵遣将,看多了,地图就熟了。”谈到陈毅的特点,秦叔瑾则说:“陈毅会做政治工作。这个我们都佩服。机关要开会,我们搬着小凳子去听,陈毅就坐在那里讲,形势、后勤、作风、思想工作……他能一口气讲很久,讲得头头是道。”
为保证粟裕专心考虑作战,陈毅特别规定:“粟总在地图前构思歼敌方案时,任何人不准打扰。”战役发起后,陈毅常常离开指挥室,说:“我离开这里很必要,免得粟司令事事向我报告,延误时间。”
陈毅还特别关注粟裕的身体,战前粟裕“闭门谢客”对着地图紧张构思战役方案时,他偶尔“强拉”粟裕陪他下棋,换换脑子,有一次还亲自“强拉”粟裕外出打猎,以放松紧绷的神经。
粟裕紧接着又创造了孟良崮战役的奇迹。战役中,陈毅以司令员兼政委身份,给予负责战役指挥的副司令员粟裕很大支持。
华野的代司令员兼代政委
1948年初,毛泽东打算让粟裕率华野3个纵队组成东南野战军南渡长江,调动蒋介石江北的主力回防江南。当时在陕北参加会议的陈毅听说后极为赞赏,毛泽东便命他返回华野后当面向粟裕传达。
而粟裕此时却已酝酿了一个集中江北陈粟、刘邓和陈谢三路大军打大仗,改变中原战局的构想。他三次斗胆直陈,向毛泽东力陈暂不渡江南进,而是留在江北打大仗。毛泽东踌躇之下,将粟裕请到了中共中央新的驻地河北阜平城南庄面谈,并让刚从陕北返回华野司令部的陈毅陪同北上。当面了解粟裕的设想后,毛泽东被说服了,但开出了一个条件:少则4个月,多则8个月内,必须“歼灭五军等部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正规旅”,“完成准备渡江之任务”。
当时中央决定将陈毅调离华野,前往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担任副司令员,拟由粟裕接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一职。突如其来的组织调整,粟裕深感意外。出于对陈毅的尊重,粟裕当即请求说:“陈毅同志无论如何不能离开华野。”毛泽东说:“中央已经决定了,陈毅同志和邓子恢同志到中原局、中原军区工作,华野还是你来搞。”粟裕只好请求“陈毅同志在华野的司令员兼政委职务继续保留”,毛泽东想了想,同意了。粟裕随即成为华野的代司令员兼代政委。
其实,早在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之前,正在延安兼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组织部部长的饶漱石便向毛泽东提出“以粟代陈”。这时,毛泽东已为即将合并的华东野战军指定了“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负责”的特殊指挥体制,因而当面告诉饶漱石:“陈粟不可分,陈粟合则胜,分则败。”
这时,华野全军已达到30多万人马,辖有4个兵团16个纵队,指挥责任都由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一肩挑。
不久,规模更大的淮海战役即将开始,华野、中野和毛泽东等军委领导文电往来,共同敲定了淮海战役方案。据《同舟共进》 张雄文/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