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26日
第04版:文体看台

赵焕章:为农民拍电影是最大的幸福

2023年05月26日

  上世纪80年代,一部农村题材影片《喜盈门》红遍大江南北,发行拷贝4000多个、城乡观众5亿多人次。这在今天的电影行业仍然是难以超越的数字。令人意外的是,这部乡土气十足的农村影片,诞生在上海这个大都市。

  《喜盈门》上映后的5年间,两部农村题材影片《咱们的牛百岁》《咱们的退伍兵》也接连诞生在上海,同样反响热烈,一口气拿下金鸡、百花十几项大奖。

  这3部作品共同构成了赵焕章的“农村三部曲”,让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赵焕章的名字,成为中国乡土电影绕不开的存在,也印证了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

  2020年,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现场,90岁的赵焕章一身大红外套,坐着轮椅上台,接过“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电影艺术家”的荣誉表彰。“中国电影要拍出最朴实的平凡之美,需要更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如是便能更上一层楼。”赵焕章说,自己一辈子的创作都遵循这个原则。

  1930年,赵焕章出生在山东利津县农村。读中学时,部队文工团演出的《白毛女》等文艺作品,让他年轻的心燃烧起来。19岁的赵焕章考入山东人民文工团,从演秧歌剧、田间小品开始,活跃在基层群众中。新中国成立后,他进入山东大学接受艺术教育。1952年,他从山东来到上海,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

  由此,赵焕章的人生迎来重大转型。22岁入行,从场记做起,再任助理、副导演,到1974年与宋宁奇联合执导电影《一副保险带》,他开始了导演生涯。

  1980年,《海之恋》上映,随后“农村三部曲”接连推出……扎实、丰厚的生活和艺术积累,让赵焕章攀上创作高峰。1988年,他荣膺“新时期全国影视十佳导演”称号。1981至1989年,连续三届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2005年,中国电影百年,获“优秀电影艺术家”称号。

  观众称赵焕章为“庄稼人的导演”,评价他的农村题材影片有思想性、艺术性,洋溢着一股自然的、清新的、迷人的“乡土气”。《喜盈门》放映那年,有这样一个细节:影片完成后,按惯例要有答谢放映,赵焕章带着留厂拷贝到与拍摄相关的上海、济南等地巡回放映。他特意留心数了数现场观众的笑声。在上海,观众笑了四五十次;到济南,观众的笑声是七八十次;到了平度县城,观众笑了一百二三十次;等真正到了农村,笑声达到一百七八十次。从笑声中,赵焕章看到了自己的作品在农民观众中受欢迎的程度。他更加坚定了用毕生精力为农村小人物画像的创作方向。

  导演农村题材影片,赵焕章有5条原则:题材具有社会意义,反映群众心声,富有时代感;符合生活真实,不搞胡编乱造;把戏揉进日常生活,要有生活气息;注重中国人民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追求群众喜闻乐见的轻喜剧风格;人物都是活生生的,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农村三部曲”的成功,正源于此。

  赵焕章的心中始终牢记“搞电影不能忘了农民”,要“为中国农民拍电影”。他说,“如果作品能得到观众的喜爱,说明我们的劳动得到了社会的承认,那便是我最大的幸福。”

  从中国电影金鸡奖的领奖台归来,赵焕章还在坚持下乡生活,依然沉醉于迷人的乡土气。他说:“时代在前进,农村在发展,相信今后一定会出现更多有影响力的、观众热捧的农村题材影片。我很期待!”

  颜维琦/文

2023-05-26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126700.html 1 赵焕章:为农民拍电影是最大的幸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