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凌晨,中国著名藏族导演、编剧、作家,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教授万玛才旦,因突发急病医治无效,在西藏拉萨逝世,享年54岁。
4月底还出现在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担任注目未来单元的国际评审团主席,为年轻的电影力量加油助阵;编剧、导演的新作《陌生人》3月底才宣布杀青……就像2022年万玛才旦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的名字——《故事只讲了一半》,而对于书迷和影迷来说,他的故事也只讲了一半。
拍电影是一件挺魔幻的事
万玛才旦是当代最受瞩目的藏族导演、编剧、制作人、作家。1969年12月,他出生于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先后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他身为中国内地导演、编剧、制作人,还是中国导演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
万玛才旦的电影之路由文学开启。1991年,他发表的第一篇文学作品曾获得多个文学奖项。2002年,他编导了个人第一部短片《静静的嘛呢石》。2005年,他又自编自导剧情片《静静的嘛呢石》,获得了外界关注。2011年,他执导剧情片《老狗》,获得布鲁克林电影节最佳影片。2015年,凭借执导的剧情片《塔洛》获得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提名。2016年,监制剧情片《清水里的刀子》。2018年,凭借执导的剧情片《撞死了一只羊》获得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剧本奖。2020年9月“2020南方文学盛典”颁出,万玛才旦摘得“年度小说家”。
万玛才旦大学时读的是藏语言文学专业,跟电影没有什么关系。毕业后,他去机关做了几年公务员,后来又去读硕士,学的是藏汉文学互译专业,还是和电影没关系。但是,他对电影的热情一直没有减退。“那时候正好有一个基金,资助藏区的很多项目。我就写了一个申请,说自己特别想学电影。那个申请马上就批下来了。我得到这个基金的资助去了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有时候想想自己进入这个圈子,拍了电影,是件挺魔幻的事情。”在他看来,自己的写作经验对做电影有很大的帮助,当然后来做电影对写作也很有帮助。
创作突出人,人性是贯通的
万玛才旦的作品中,既有先锋实验性,又温暖流畅;既有人性的复杂,却暗含慈悲;既有现实的倒影,又如同一场梦境。
万玛才旦气质温和,更像是位作家,儒雅寡言且谦虚。他在工作之外,喜欢住在青海老家,写写东西、弄弄电影,一两年就拍一部电影,外界环境对他影响不大,他就按照自己的节奏按部就班地生活。
万玛才旦表示:“我想突出人的层面,人性是贯通的,而不是太有差异性。这个世界的差异性越来越小,彼此的了解越来越多。”而且,他不会将自己限制在拍文艺片的框框中,“无论是拍什么电影,归根结底都是讲人。”
万玛才旦导演近年来一直在帮助、扶持青年创作者。他曾表示:“对于行业而言,青年电影人的感知是尤为可贵的,他们既是推动电影未来发展的生力军,也是电影艺术创作领域里最前沿的学习者。电影的叙述关乎于青年,电影的生命倚重于青年,电影的未来仰赖于青年。” 肖扬/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