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九
1840年的鸦片战争,让清政府第一次见识到了洋人的“坚船利炮”。作为亲临第一线的大员,林则徐是第一批意识到中国也应该拥有一支属于自己的近代化海军的人之一。但是,这些想法因为各方面的阻力而石沉大海。此后,清廷虽然又多次领教到大船加大炮的威力,也意识到了加强海防的重要性,但还是缩手缩脚,犹犹豫豫。
真正把清廷一巴掌打醒的,是日本。1874年,借口琉球居民被台湾原住民杀害,日本派出三艘军舰侵入台湾,清廷急派钦差大臣沈葆桢率军出征。结果沈葆桢传来的奏疏是:“日本有铁甲船二号,彼有而我无之,水师气为之夺!”最终,面对只有几千人登陆的日本军队,没有铁甲船的清廷竟无可奈何,只能赔付50万两白银换日本撤军。自此,在被“坚船利炮”揍了30多年后,清廷终于下定了决心——组建自己的近代化海军。
通过当时的中国海关税务司赫德,直隶总督李鸿章一口气向英国订购了11艘军舰。然而,赫德推荐的这批所谓价廉物美的“蚊子船”,虽然火力强,造价相对较低,但缺点也很明显:船头巨炮不能转动,船速极慢,只能用于近海防御,其实就是用来防御港口和海口的“移动水上炮台”。
1879年,日本人又给了清政府一巴掌——他们派了三艘铁甲舰直接吞并了琉球。根本无法出海作战的清朝“蚊子船舰队”让清廷痛定思痛,决定出手购买真正的军舰。1881年,李鸿章通过赫德向英国订购的两艘巡洋舰“超勇”号和“扬威”号交付 ——清朝真正拥有了可以出海作战的军舰。
“超勇”和“扬威”两舰排水量虽然达到了1350吨,但还是体积较小,尤其无法搭载鱼雷艇,这让李鸿章很不满意。再加上之前在购买“蚊子船”上吃了暗亏,李鸿章决定甩开英国,向当时迅速崛起的另一强国德国购买军舰。1885年,清朝向德国定制的两艘一等铁甲舰交付,这就是著名的“定远”号和“镇远”号。这两艘船身长度超过90米,排水量超过7300吨的军舰,当时虽然在世界上还不能排第一,但在亚洲已经是绝无仅有的巨舰了。
1888年12月,在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北洋水师宣布正式成军。此时的北洋水师,拥有包括“定远”“镇远”两艘巨舰在内的大小25艘主要军舰,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按照当年《美国海军年鉴》的排名,北洋水师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然而,也就是在成军的那一刻,记录北洋水师发展的时间沙漏似乎静止了。
“撤旗事件”后,军纪逐渐废弛
关于北洋水师的军纪,有一道比较明显的分水岭,就是1890年的“撤旗事件”——北洋水师的英国副提督琅威理愤然辞职。
琅威理是清政府请来的北洋水师顾问,官拜副提督。当时,由于提督丁汝昌不熟悉海战,北洋水师的日常训练统统由琅威理负责。琅威理治军严明,办事勤勉,但随着北洋水师的日渐成熟,当初那批懵懂的水师军官渐渐开始不服琅威理的严格管教。再加上一支本国的舰队却由一个洋人指挥,这让从李鸿章到各级官兵的心里都有想法,导致双方矛盾日益加重。
1890年年初,矛盾终于爆发:北洋水师去香港避冻顺便维修,丁汝昌率“致远”等四舰去南洋巡视操练,在港口的旗舰“定远”舰管带、右翼总兵刘步蟾随即降下“提督旗”,升起“总兵旗”——这个行为代表自己此刻是该舰最高长官。琅威理当即提出异议:我副提督还在舰上,你升什么总兵旗?
琅威理勃然大怒,但刘步蟾寸步不让,双方最后闹到了李鸿章那里。李鸿章明确表示:北洋水师只有一个提督,接下来就是总兵。感到受辱的琅威理随即提出辞职。此举正中李鸿章下怀,他接受了琅威理的辞呈。英国方面还就此提出过抗议,撤走了北洋水师的所有英籍雇员,并不再允许清政府派海军留学生去英国学习。
琅威理辞职带来的负面影响远不止于此:北洋水师从此失去了一个严格的教官,军纪开始逐渐废弛,操练也越来越马虎。
派系林立,明争暗斗
驱逐琅威理,也折射出北洋水师内部派系的形成。由于北洋水师的中高层军官多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所以自左、右翼总兵林泰曾和刘步蟾以下,形成了一个势力最强的“闽帮”,驱逐琅威理也是刘步蟾在“闽帮”的支持下做的。而提督丁汝昌是合肥人,虽然不属于李鸿章的嫡系,但毕竟也是“淮军”序列里出来的,与“闽帮”总有些格格不入,业务能力出色的刘步蟾也不是很看得起“门外汉”丁汝昌。此外,邓世昌、林国祥、程璧光都是广东人,形成了一个广东圈子。
在北洋水师内部的圈子之外,清廷也分出了派别:自老佛爷慈禧以下,醇亲王奕譞、北洋大臣李鸿章和帝师翁同龢形成了三股势力。针对北洋水师的军费是否应被挪用,三股势力也开始了明争暗斗。
作为光绪帝生父的奕譞,是大清海军衙门的一把手,但他早就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了如何让慈禧安心,让儿子顺利完成亲政这件大事上,所以为了给慈禧修缮“退休”后的场所颐和园,不惜挪用海军经费。北洋大臣李鸿章作为北洋水师的缔造者,起初当然不愿意看到用于海军发展的经费被挪用,但是看到光绪帝亲政在即,他也不敢把醇亲王和老佛爷两头都得罪了。所以,李鸿章很快就不再反对将海军经费挪用了。帝师翁同龢虽和慈禧的“后党”不是一路人,但他深深厌恶李鸿章,尤其认为李把北洋水师发展成了自己的私人部队。因此,但凡要给海军增加军费的动议,他都反对;但凡要克扣海军军费的动议,他都默认乃至支持。庙堂上多股势力的争夺,最终带来了一个结果:海军军费逐年被克扣,曾经迅猛发展的北洋水师陷入了停滞状态。
与之相反的是,作为对手的日本,开始大举发行国债筹款造舰,自天皇以下全国各阶层都以战胜大清海军为目的开始捐款。从1888年开始的六年时间里,日本添置了大小军舰12艘,新增海军吨位近18000吨——北洋水师在这六年时间里未添一舰一炮。到了1894年,日本海军一线主力舰达到了13艘,总吨位超过37000吨,而北洋水师主力舰的总吨位还不到30000吨。更关键的是,日本的主力舰统统都是最新购买的,舰龄短,航速快,在火炮数量、口径、射速和炮弹威力等方面全面碾轧北洋水师。
也就是在这一年,甲午海战爆发。
据《历史的温度6:站在十字路口》 张玮/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