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一段视频引发了巨大的争议,视频中,一位叫小亮的年轻人用AI技术“复活”已故的奶奶,并且还和“奶奶”进行了视频通话。在科学技术手段的帮助下,这位“奶奶”除了表情略微僵硬外,声音和语气都十分自然。对此,有网友表示思念起了已故的亲人;有网友惊叹于如今科学技术的发达;还有网友认为,所谓的“奶奶”只不过是一段冰冷的代码,没有太多实际意义……
《扬子晚报》:从心理学角度讲,比起传统的遗照、遗物等等物品,AI技术能够利用高科技的手段,将离世亲人的音容笑貌更好地保留下来,这不仅仅可以慰藉哀伤者,还可以让离去的人以更立体的方式被“保存”下来。亲人离去带来的创伤是不可避免的,有人甚至会因此产生抑郁、焦虑,这种创伤会随着时间减轻。AI技术能在人们最痛苦的时候给予一定慰藉,可以缓解亲人逝去带来的痛苦。但必须强调的是,要避免对其过度依赖。许多AI“复活”案例都是为了弥补遗憾,但这个弥补也只能是生者的自我安慰,更重要的是要懂得珍惜现在。
红网:赞成小亮行为的人,大多是从感性层面出发,认为AI奶奶能够与自己产生共情,想到已故的亲人。听着AI奶奶温和的语气、声音,让不少人感受到了科技的温度。他们认为这种利用技术来寄托哀思的方式是有温度的,值得肯定的。但是,反对小亮行为的人就相较于偏理性,他们认为AI奶奶有违伦理问题,科技从业者不应为了自己的私欲而滥用技术,并且认为这种用科技“复活”生命的方式是在自欺欺人,总有一天还要面对现实。
《潇湘晨报》:丧亲之痛,是最难以承受的悲痛之一,不少孩子都是“隔代抚养”长大,与祖辈的感情特别深厚,视频作者小亮的经历很容易引发年轻人的共鸣。而大家所担心的各种法律、道德上的风险,客观来说,的确是目前整个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中的隐忧。
目前,网络上有不少关于对AI“复活”亲人相关法律问题的讨论。AI技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将其应用于“复活”逝者,会面临一些法律上的争议。例如若逝者生前曾明确表示自己不愿意被“AI修复”,这种行为是否构成对逝者肖像、声音、隐私、名誉、个人信息的侵犯?是否会伤害逝者家属的感情?这些都是法律上尚存在争议的问题。但小亮用AI“复活”奶奶只是为了表达思念进行对话,并不违反社会公序良俗,也没有伤害逝者亲属的感情,并不属于违法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