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泽佳
通讯员 耿占兴
牛振元身着戏服,脸上化着妆,站在简单搭建的舞台上给乡亲们表演秧歌戏。这样的场景,在石家庄市高邑县牛家庄村已经上演了许多年。
72岁的牛振元是牛家庄秧歌戏第7代传人。“牛家庄的秧歌戏已经流传300多年了。”牛振元介绍说,秧歌剧团里有一个距今120多年的老戏箱,足以证明秧歌戏在该村的历史。
据了解,秧歌戏主要分布在我国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由秧歌演变而来,不同程度上吸收和借鉴了梆子戏的剧目、音乐和表演艺术,表演发展为舞台演出,形成了不同地方特色,是典型的地方小戏种。
牛振元介绍说,他的堂祖父牛付庆在世时,把秧歌戏传到了牛家庄周边的许多村庄。上世纪50年代,牛家庄秧歌戏剧团曾有40余位团员。为了扩大秧歌戏规模,牛付庆组织元氏县、赞皇县的许多会秧歌戏的乡亲联合到外地演出。同时,大家还不断编新剧目。“当时,每次演出台下都坐满了人,观众们都很喜欢秧歌戏。”牛振元说,那时,乡亲们会排队来剧团学习秧歌戏。
随着时间推移,如今就连听秧歌戏的观众也越来越少了。牛振元和牛家庄秧歌剧团的团员们不忍看到秧歌戏的没落,开始着手挖掘和整理即将失传的剧目。“秧歌戏总共有四五十个剧目,原始的剧目本早就没有了。”牛振元说,他只能和团员们凑在一起,靠记忆一点点口述着拼凑戏词,目前已经整理出六七个剧目。
如今,牛家庄秧歌剧团里的演员共有15位,他们都是几十年前剧团里培训出来的“新人”,现在最年轻的团员已有60多岁,这些老人在坚守着自己喜爱的秧歌戏。老人们除了整理快要失传的剧目,秧歌戏的演出也一直没有停歇。有些年代久远的戏服、道具已经不能使用,牛振元和团员们自发凑钱买了新的戏服、道具、音响等设备。没有固定的演出场地,他们四处奔波。没有收入,他们可以义务演出……为了传承秧歌戏,牛振元和团员们一直坚守着。
牛振元最大的心愿是让秧歌戏传承下去,能够有年轻人来关注秧歌戏,学习秧歌戏。“只要有人愿意来学,我们就会免费教。”老人们的坚守和牛振元的心愿,打动了牛振元的女儿牛玉娟。她开始为牛家庄秧歌剧团整理材料,期望有朝一日能够让更多人了解牛家庄秧歌剧团,把秧歌戏传承下去。







